國際象棋這個小眾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品類如今逐漸升溫。
1991年,謝軍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也是國際象棋史上第一位歐洲以外的女子世界冠軍。隨後幾年,中國國內掀起了一波國際象棋熱。
當時還不到5歲的杜春暉也被家裏送去學國際象棋。“謝軍的成功讓普通家庭認識了國際象棋,對國際象棋的普及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杜春暉說,他在2017年獲得了全運會國際象棋冠軍。
2023年4月,中國棋手丁立人再添殊榮,成為國際象棋歷史上第17位世界冠軍,也是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國際象棋世界棋王。
這又一個里程碑事件帶來的連鎖效應正在發生。此時的杜春暉,已投身青少年國際象棋教育。近年來,他眼見著中國國內學習國際象棋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在深圳等城市已蔚為大觀。
近日,杜春暉擔任教學和教研總負責人的火花國際象棋上線,這是近期又一個青少年國際象棋線上教育品牌。
中國國際象棋教育升溫,並不只是新添了一個細分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品類這麼簡單,它背後有清晰的市場需求和增長脈絡,更代表了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發展動力機制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多重因素助推國際象棋教育市場
國際象棋教育是一個在國內被長期忽視的素質教育品類。
這其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智力體育運動專案,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全球有約7億國際象棋愛好者,國際棋聯擁有199個成員國,是僅次於國際足聯的世界上第二大單項體育組織。
在中國,國際象棋教育的滲透率常常被拿來與中國象棋、圍棋對比。堪稱國民運動的象棋幾乎進入了大多數家庭,過於普及影響了象棋教育市場;圍棋教育的市場滲透率目前領先國際象棋,且和國際象棋一樣處於快速增長期,只不過從國際普及率來看,國際象棋教育更有想像空間。
從市場需求側來看,國際象棋教育的發展有複合紅利。
首先,國際象棋對青少年素養提升、智力開發的影響已經被普遍認可。
國際象棋有著“智慧的體操”“人類智慧試金石”的美譽。“很多人認為國際象棋是一種遊戲,其實它是一個教育工具,對於各個年齡段、各個行業的人,學習了國際象棋的知識、理論和思維以後,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今年已92歲高齡的徐家亮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徐家亮1958年獲得全國國際象棋冠軍,也是國內第一位國際象棋國際裁判,如今還在從事國際象棋教育工作。
徐家亮說,國際象棋能夠鍛煉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包括相互配合的合作能力、抗挫折和承壓的心理素質、富有想像力的藝術素質,和能夠耐受連續幾個小時對弈的體能素質等。
其次,國際象棋已形成完善的競賽和等級認證體系,牽引棋手終身學習。
比賽和考級,對於素質教育的效果外化、吸引學員持續學習有重要價值,這已在藝術、編程等品類中得到印證。
中國國際象棋協會棋士等級共分為17級,1-15級為棋士,最低為15級,棋協大師、候補棋協大師只有中國國際象棋協會有權授予,是國際象棋業餘最高的兩個等級。
這樣的等級排列從易到難,有利於吸引青少年進入國際象棋領域,並持續學習、競賽。
第三,國際象棋被部分地區列入特長生專案,是升學的敲門磚。
據報導,杭州第二中學濱江校區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招收國際象棋特長生,學軍中學西溪校區今年首次招收國際象棋特長生。這兩所杭州頂尖高中對國際象棋棋手的青睞,釋放了明顯信號。此外,青島、深圳等地的多所名牌高中均招收國際象棋特長生,今年青島還一次性公佈了未來三年的特長生招生計畫,增加了選擇這條升學通道學生的確定性。
選擇成為國際象棋特長生,一方面可以通過體育特長生路徑繼續升學,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在智力方面有一定天賦,即便退出特長生亦不會影響文化課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財經大學等知名財經類高校也招收國際象棋保送生。“擅長國際象棋的青少年,表現出對數字、數學的特殊敏感和天賦,很多人就讀了金融類專業。”杜春暉說。
第四,國際象棋由於在全球普及性高,是海外留學申請時越來越發揮作用的背景規劃專案。
一方面,有的海外高校對國際象棋棋手予以特別重視,甚至列入加分項,另一方面,國際象棋往往是海外留學生融入當地社區的便捷途徑。
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動力換擋
國際象棋教育升溫,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新添了一個小眾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品類。杜春暉估計,全國國際象棋學習者約300萬人,這意味著一個每年約30億元的培訓市場。
其意義更在於,國際象棋教育鮮明體現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市場發展動力機制的轉換。
在與學科學習的關係方面,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正在從依附於學科學習向與學科學習融合轉變。
依附關係意味著“主科”與“副科”的差別,因此當學業、考試壓力加大時,傳統的體育、藝術等素質教育就要“讓位於”學科學習,但編程、思維、人文創作、雙語戲劇等新素質教育品類的興起,與學科學習高度融合、互補,甚至開始平替學科類校外培訓。
在素質發展方面,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正在從注重發展單一素質向發展綜合素質轉變。
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中,傳統的素質教育更偏重體、美、勞等單一素質,但國際象棋等新品類是從體育專案中發展出來的智力運動專案,思維、STEM等新品類更是開始滲透、搶佔傳統上由學科類校外培訓佔據的智育陣地。
在與文化課成績的因果關係方面,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正在從影響文化課考試成績向不與文化課抵觸甚至有助於應試轉變。
國際象棋、思維、STEM等新品類有助於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邏輯能力。
總體上,隨著中國新素質教育品類不斷湧現,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發展動力正在換擋,從傳統的滿足興趣為主,向提升素養為主轉變。國際象棋教育順應了這一趨勢,是換擋過程中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