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獻禮演出《澳門2049》在澳門開演。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黎地秧歌受邀參加了演出。昨日,昌黎地秧歌表演者之一白雲告訴北青報記者,得益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各級文旅部門的高度重視,多年來積極為昌黎地秧歌創造和搭建展示平臺,他們把秧歌從鄉土民間扭到《澳門2049》這個大舞臺。
表演者:為昌黎地秧歌驕傲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分佈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至今。其主要角色有妞、醜、公子等。步伐顛顫、肩腰扭動和雙手八字翻花是其特色。昌黎地秧歌大多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代表作有《跑驢》《娶婿》等。特別是《跑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登上世界舞臺獲得了大獎。
經過幾百年傳承發展,昌黎地秧歌已成為展現昌黎地域文化的傳統藝術形式。多年來,凡遇年節或喜慶日子,地秧歌隊伍遍及昌黎城鄉,已成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昌黎地秧歌榜上有名。
在今年《澳門2049》駐場秀演出中,昌黎地秧歌隊的12位隊員表演了一場精彩的擓組合秧歌。昌黎地秧歌中一般有三個角色,妞是小媳婦,醜是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是中年或老年婦女,通常是媒婆或丈母娘。這次上臺的12位隊員,就扮演12位“擓”,她們全是昌黎本地女性,年齡在30歲到50歲之間。
今年46歲的白雲參加了在澳門的演出,她從小就喜歡扭秧歌,村裏過年過節、廟會上總有秧歌表演,她就跟在隊伍後面學。再後來,她又拜昌黎地秧歌傳承人宋建亮為師,系統學習了扭秧歌。
對於此次有幸參加澳門的演出,白雲難掩激動之情,雖然排練辛苦,但參加演出的一行人仍然非常興奮。 “從鄉土民間扭到《澳門2049》這個大舞臺,真為我們的昌黎地秧歌感到驕傲!”
對非遺文化進行藝術重構
據介紹,本次演出後,隊伍中的3位老師將留在澳門進行一段時間的駐演,在澳門宣傳昌黎地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黎地秧歌傳承人宋建亮是這次演出中秧歌隊指揮。對於此次《澳門2049》駐場秀演出中昌黎秧歌隊的表演,他告訴北青報記者,今年6月,自己接到了張藝謀導演團隊的電話,說要邀請他們參加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的演出,“說實話,一開始我不敢相信。”
《澳門2049》共有8個節目。宋建亮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此次演出的節目是關於一個人和機器人大賽的故事。在舞臺上,12名秧歌隊隊員做動作,機器人模仿。但是模仿到一半的時候機器人出了故障,不敵人類,剩下的舞蹈由人類完成。這臺演出體現了機器人無法代替人類,同時將文化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利用前沿科技手段,對非遺文化進行了藝術性重構。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因為舞臺涉及機器人,需要先挑選、設計動作,再讓機器人團隊給機器人編程,因此前期排練時間比較長。整個7月份12位隊員在本地進行排練,8月、9月隊員來到北京參加排練,11月再到澳門訓練。
教澳門當地人怎麼扭秧歌
宋建亮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他自幼便對昌黎地秧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宋建亮表示,昌黎地秧歌的內容大多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慶賀豐收、盼望來年風調雨順等。叫地秧歌是和高蹺秧歌相對的,“我們就是在地面上,在田間地頭扭秧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內容反映了農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是昌黎人民生活情趣的真實體現。”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昌黎地秧歌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得益於大家的關注和關心,昌黎地秧歌在當地的傳承和保護做得比較好。“我們有句老話,叫‘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都會扭一扭’。出去問問每個村,必然都有好幾個扭得很好的。”
2014年,宋建亮自籌資金80萬元,建起“建亮民間藝術學校”,對地秧歌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學員既有本地和周邊地區的地秧歌愛好者,也有來自北京、內蒙古等地藝術院校的學生。目前培訓過的學生大約有300人。在辦好學校的同時,他還把地秧歌文化帶進校園,義務擔任昌黎縣多所學校的民間文化課外輔導員。“我會先給學生們講解昌黎地秧歌的歷史,然後就拆解動作進行教學,無論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學得很不錯。”
在本次的演出中,澳門方面來了15個人,“專門跟著我們學習怎麼扭秧歌。”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