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Toby Sterling 報導 威斯騰公司推遲了在德國投資30億美元建設晶片廠的計畫,凸顯了歐盟在增加半導體產量、減少對亞洲晶片依賴方面的困境。
該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位於薩爾州的該晶片廠尚未被完全取消,公司仍在尋求資金。
不過,在歐洲和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疲軟後,北卡羅來納州的威斯騰公司目前專注於在紐約提高產能。該公司表示,將在2025年中期至2026年中期之間開始在德國的建設工作,比最初的目標晚兩年。
在股價在過去一年內下跌約51%後,威斯騰公司受到了激進投資者的壓力,要求其提高股東價值。
在歐盟於2022年推出“晶片法案”後,包括英特爾、臺積電、英飛淩、意法半導體和格羅方德在內的多家公司宣佈了在歐洲新建工廠的計畫。該立法旨在通過公共和私人投資籌集430億歐元(470億美元),以加強該地區的半導體產業,其目標是在與美國、中國和日本的類似計畫的競爭中籌集資金。該立法是在COVID-19大流行導致全球半導體短缺之後制定的,旨在促進歐洲先進晶片的生產。
但兩年過去了,很少有專案真正開始建設,更少的專案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以獲得國家援助,而沒有這些援助,專案在財務上是不可行的。
這些延誤正在減緩該地區使自己更加自給自足並保護自己免受日益加劇的貿易緊張關係的能力。
德國科技與政治智庫“介面”(interface)的晶片專家Jan-Peter Kleinhans表示,歐盟到2030年贏得全球市場份額20%的目標已遙不可及。
鑒於晶片市場的相互關聯性,實現自給自足是不現實的,Kleinhans補充說,歐洲仍容易受到衝擊。
不過,Kleinhans表示:“你必須對這些專案宣佈的數量之多感到印象深刻。”“即使其中一些專案永遠無法實現。”在德國法律下,在開始建設之前必須保護和重新分配土壤。這意味著這個專案的完成——這將是歐洲唯一一家生產尖端邏輯晶片的工廠——將滑向本十年末。
“在洲委員會批准後,位於馬格德堡的第一座設施預計將在四到五年內投入生產,”英特爾的一位發言人說。
一些專案正在推進。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的一位發言人稱,該公司計畫今年與汽車晶片製造商博世(Robert Bosch)、恩智浦(NXP)和英飛淩(Infineon)一起在德累斯頓啟動一個價值110億美元的工廠。
上月,與沃爾夫速(Wolfspeed)競爭的法國義大利公司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贏得了歐盟對在意大利建設的50億歐元矽碳化物工廠的批准。
另一家沃爾夫速競爭對手安森美(Onsemi)週三宣佈,計畫在歐盟批准後投入多達20億美元擴大在捷克共和國的矽碳化物業務。
歐盟反壟斷專員瑪格麗特·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今年5月表示,她“絕對確信”其他國家的批准即將到來。
2023年,ST還與全球晶圓製造公司(GlobalFoundries)一起贏得了歐盟批准,在法國克羅爾(Crolles)建設一個75億歐元的工廠。該專案的建設正在進行中,ST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然而,據法國商業雜誌《Usine》3月報道,GF尚未參與其中。
“我們在克洛爾的擴張速度和節奏將與客戶需求和市場狀況保持一致,”GF的一位發言人說。
德的英飛淩(Infineon)已經開始建設其位於克洛爾的工廠,該工廠將用於生產用於電動汽車的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