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Virginia Furness 報導 本周,各國將齊聚羅馬,就如何每年籌集2,000億美元資金以幫助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展開第二次討論–在美國退縮的情況下,這將為全球合作注入一劑強心針。
唐納德·特朗普自今年1月就職以來取消發展資金的舉動給討論蒙上了陰影,也給與會者帶來了壓力,儘管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並不是會議的正式簽署國。
在2022年達成到2030年阻止自然損失的里程碑式協議–《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之後,各國於去年10月在哥倫比亞城市卡利舉行會議,商討如何為此支付費用。
雖然各國同意設立一個基金,向從自然界中的基因數據中獲利的公司收取資金–即 “卡利基金”,但談判代表們未能就還有誰應該支付以及如何管理這筆資金達成一致。
非營利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自1970年以來,脊椎動物數量減少了73%,因此迫切需要採取行動。
要回答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是,在生活費用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富裕國家提供贈款或低息貸款的意願不斷下降,如何讓這些國家掏錢幫助貧窮的同胞?
到卡利會議落槌時,認捐額僅為 1.63 億美元,與本十年結束前每年 300 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預計羅馬不會做出重大的公共財政承諾,但觀察家們希望有關誰在為大自然買單以及買單金額的資訊更加透明。
2月25日至27日在羅馬舉行的會談破裂的可能性仍然很大,這將阻礙巴西11月在巴西城市貝倫主辦下一輪全球氣候會談時,進一步將自然納入世界阻止氣候變化努力的努力。
雖然美國不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但近期政策變化的規模可能會對各國認捐和支持自然友好政策的意願產生寒蟬效應。
非政府組織 “共同倡議”是一家專注於全球經濟和環境政策的智庫,該組織聯席首席執行官奧斯卡·索裏亞說,各國必須超越政治緊張局勢,生物多樣性融資被忽視的時間太長了。
他說:“如果各國有雄心壯志,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問題是,他們會像角鬥士一樣為未來而戰,還是讓機會溜走。”
新的資金來源
窮國表示,對全球北方生物多樣性喪失貢獻最大的國家和公司應該支付大部分費用,而包括歐洲在內的富國則希望海灣國家等不斷增長的中等收入國家和主權財富基金支付更多費用。
由於不願意以贈款的形式提供資金,引入其他資金來源的壓力正在增加,例如通過開發銀行貸款、國內資源和私營部門。
與此同時,各國還將討論如何將每年花費在補貼和其他激勵措施上的 5000 億美元轉用於對自然有害的專案。
各國還必須決定所籌資金的去向,有可能設立一個新的基金,也有可能利用現有基金,如全球環境基金(GEF)管理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
雖然歐洲樂於將任何資金交由全球環境基金管理,但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巴西和其他國家在內的國家則主張建立一個新的系統,讓它們在其中擁有更多發言權。
由於本周的會議沒有會外活動,出席的企業可能較少。不過,卡利基金預計將正式啟動,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會宣佈首批資金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