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長城汽車主辦的2023年海外投資者共創會在哈弗汽車技術中心召開,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與經銷商彙聚一堂,現場,大家積極探討著長城汽車新品,饒有興趣地對長城汽車產品進行試駕。期間,長城汽車副總裁,海外業務負責人史青科接受了新華網記者的採訪。
長城汽車在上世紀90年代便已開啟了海外探索之路。
在與史青科的對話中,可以發現,長城出海,既有膽量,也有認知上的清晰。對於前者,需要克服人生地不熟、執行難度大等問題;對於後者,需要認識到出海的優勢,找准長城汽車在海外的立足點。
新華網:長城出海這麼多年,取得了怎樣的成績?目前中國汽車出海勢頭正旺,您有怎樣的見解?
史青科:實際上中國汽車出海已經有很多年了,但只有近一兩年受到了關注。對於出海,我覺得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首先,從認知上,更多的車企意識到了海外市場對我們的價值。
長城汽車去年海外銷量17.2萬輛,今年我們要做到30萬輛。我個人的職業經歷多在海外,我認知當中,長城汽車出海、中國汽車出海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真真正正地意識到了海外市場對整個國家、產業、企業的價值。
許多中國車企包括長城汽車,在原先沒有那麼高海外市場份額的前提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選擇了出海,並且不斷地在出海實踐中進行創新佈局,這才有了如今的出海成績。
新華網:長城汽車最初因為怎樣的機緣巧合選擇出海?
史青科:我們感覺在大體量市場或在核心市場依靠經銷商授權總代這樣的模式,對方只關心短期經濟利益,沒有人真正地關心我們的品牌,沒有人真正地給客戶傳遞品牌的核心內涵,大家看到的都是性價比。你便宜賣,我就買回去。所以,2014年,長城汽車決定在海外建立子公司。
我們開始在澳洲、南非建立子公司。我們認為,在一些銷量比較大、影響品牌建設的市場,若想構築品牌長久影響力,長城汽車必須要掌控終端。
新華網:國外的環境與中國不同,政策、市場環境等多方面都有差異,如何求同存異?
史青科:要雇海外雇員,還要做許多事情,我的專業度夠嗎?我們憑什麼讓人家給長城汽車建個店?國外的返利政策和中國一樣嗎?國外的市場和中國一樣嗎?回憶當初,也是充滿了糾結,充滿了未知,但我們還是一無反顧。
策略定下來,我們就得沖,我們就得幹。從那時開始,長城汽車在海外的一些創新實踐就開始了。
前幾年我們想要在海外建一個新工廠,在中國可能24個月能完工,在海外三年不一定能完工。
我原先搞過海外投資,建廠的過程我們叫“生地變熟地”,通水通電通路“三通”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在平地把房蓋起來,再把設備弄過去,再調試,招人,再跟各方談,那可不容易。但機會不可失,我們得幹。
這就是我們的成績,在子公司的建設和並購資源的把握上,我們敢下手,不然機會沒了就沒了。
長城汽車決定了一件事,就會不遺餘力地去幹這件事,不回頭。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東西都基於我們對目前市場的判斷,判斷後迅速切入。
新華網:談及汽車市場,許多領域已近飽和或已有他人率先佈局,如何在其中探尋新的增量?
史青科:我認為有三處可探尋。第一,空白區域市場,企業進了沒有?第二,在營市場、已成熟市場,空白細分領域企業進了沒有?企業有沒有爆款引進空白細分市場?第三,在營市場的在售產品,企業基於競爭、基於運營,如何進行銷量突破?怎麼賣出更多的車?怎麼實現網路效益的提升、傳播效率的提升、內部管理效率的提升、人員效率的提升和整個組織架構的提升?這都考驗著入局者的眼光與能力,對長城汽車全球化發展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