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博鼇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在海南博鼇拉開序幕。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000名代表參會。
在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年會以“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為主題,設置了“4+1”個板塊議題——“世界經濟”“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國際合作”以及“共迎挑戰”。
會上發佈《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不少數據顯示出亞洲經濟發展動力和韌性——去年中國“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亞洲服務貿易呈現出明顯復蘇和增長趨勢,2022年首次實現服務貿易順差;2023年亞太地區入境旅客增長率達155%,居全球各區域之首……報告預計,2024年亞洲GDP規模占全球比重預計為49%,亞洲經濟仍將維持較高增速。
看經濟增長 亞洲仍將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
報告顯示,2024年仍將是全球經濟動盪和分化的一年,但亞洲經濟增長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動能仍然強勁,2024年總體經濟表現值得期待。
細分來看,經濟增長方面,在相對強勁消費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下,亞洲經濟增速有望高於2023年,並達到4.5%左右。亞洲仍將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從2024年亞洲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表現來看,東亞地區經濟增速預計與2023年持平為4.3%;南亞地區經濟增速預計從2023年的5.4%上升到5.8%,繼續居亞洲各地區的首位;中亞地區的經濟增速可能從2023年的4.5%降至4.3%;西亞地區的經濟增速則有望從2023年的2.5%上升至3.5%。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24年亞洲經濟體GDP規模占全球之比預計為49.0%,較2023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就業方面,受經濟形勢持續疲弱影響,2024年全球就業不甚樂觀,但亞洲整體失業率低於全球水準。2024年人口和勞動力較多的東亞和南亞地區就業增長相對疲弱,可能使得亞洲整體就業增長低於全球就業增長。不過,從失業率來看,2024年亞洲經濟體總體情況將好於全球水準。2024年亞洲整體失業率為4.71%,明顯低於同期5.16%的全球失業率。
收入方面,多數亞洲地區全職崗位每週總工時有所增加,但收入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2024年,多數亞洲地區全職崗位每週總工時將全面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水準。其中,東南亞地區較2019年增長2.5%,南亞地區較2019年增長7.5%,中亞和西亞地區較2019年增長18.9%;但東亞地區預計較2019年低1.4%。
看貿易復蘇 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零售電子商務市場
在貿易與投資方面,亞洲有望扭轉2023年的下行趨勢。發佈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提到,受全球經濟增速下降、地緣政治衝突、國際金融環境依然偏緊等因素影響,2024年亞洲乃至全球貿易與投資增長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同時面臨供應鏈分化的衝擊。但是,亞洲數字貿易加速發展和旅遊業復蘇加快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經貿安排持續推進,亞洲貿易與投資也將因此增添新的動力。
從2022年數據看,全球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保持穩定(達到38.8%)。中國和東盟的貨物貿易中心地位保持穩定。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對其他亞太經濟體的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對東盟、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19.2%和23%,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區域價值鏈的韌性與調整。展望2024年,中國、東盟國家、印度的經濟較快增長將加大亞洲區內貿易的需求。
報告顯示,2022年亞洲服務貿易呈現出明顯的復蘇和增長趨勢,首次實現了服務貿易順差,金額高達405.52億美元。這一變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反映了亞洲服務貿易結構的優化和服務出口能力的增強。由於地理相近,亞太經濟體服務業一體化水準提高,對區域內各個經濟體疫情後服務業貿易發展和經濟生產的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亞洲數字訂購貿易蓬勃發展,數字交付貿易增長迅速,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電子商務市場。2023年,中國(第一)、日本(第四)、韓國(第五)、印度(第六)的零售電商市場銷售量全球排名在前十以內。2022年,亞洲數字服務貿易出口占全世界數字服務貿易出口的27%;同比增速為10.04%,位居世界第一。
發佈會上,對外經貿大學前副校長林桂軍教授還提到,過去兩年,隨著全球逐步從疫情中恢復,亞太地區各經濟體入境旅客人次有明顯增長,2023年亞太地區入境旅客增長率達155%,居全球各區域之首。2022年,老撾、馬來西亞、新加坡入境旅客人次同比增幅排名前三。其中,中老鐵路開通為老撾旅遊業帶來巨大收益。2023年來,亞洲許多經濟體進一步簡化了與鄰國的入境簽證要求,亞洲旅遊業前景值得期待。
看零碳發展 中國對亞洲綠電裝機發展貢獻率約七成
綠色發展方面,報告指出,亞洲電源裝機持續增長,可再生能源投資力度加大,太陽能和風能為亞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東北亞為亞洲電力綠色發展先行區域。中國對亞洲電源裝機發展的貢獻率超五成,對亞洲綠色電源裝機發展的貢獻率約為七成。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亞洲電源裝機容量達到45.0億千瓦,較2013年增長了19.4億千瓦,年均增速5.8%。2022年,中國電源裝機容量為25.7億千瓦,約為2013年的2倍,占亞洲電源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7.1%。
據統計,2022年亞洲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容量為10.5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為23.4%,較2013年增長了18%。2022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7.6億千瓦,占亞洲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72.0%;水電裝機容量為4.1億千瓦,占亞洲水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61.9%。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主任張琳表示,展望未來,亞洲將在電力供給側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積極推動儲能設施規模化發展,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
報告還指出,預計到2060年,亞洲電源裝機規模較2020年增長約3倍,基準場景和綠色加速情景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占電源總裝機的比重分別超過70%和80%。
德勤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工業製造商計畫在2035年實現40%的車隊電氣化率和45%的工業流程電氣化率。交通方面,未來五年內,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達到1.17億輛,其中,亞洲將佔據60%以上。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