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失去了一家醫院的業務,北大醫藥全資子公司面臨關停風險,自身業績也將因此受累。
8月11日晚間,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北大醫藥,000788)公告稱,公司總辦會經研究、評估北京北醫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醫醫藥”)的經營現狀,認為北醫醫藥近年來的主營業務長期高度依賴於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業務合作,在2025年5月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終止業務合作後,自2025年6月以來主營業務已基本中止,其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業務合作事項進入交接收尾階段。 由於北醫醫藥截至目前始終未能尋找到同類型業務,因此可能面臨主營業務全面終止、人員分流、企業轉型的風險。
公告提到的“北醫醫藥”全稱是北京北醫醫藥有限公司,是北大醫藥的全資子公司。天眼查顯示,北醫醫藥成立於1998年,位於北京市昌平區,2024年的員工人數為110人。
北大醫藥歷史公告顯示,早在2014年8月曾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簽訂服務協議,同年11月,北醫醫藥還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簽署長期服務協議,有效期至2017年底。到了2022年4月,北醫醫藥宣佈,又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簽訂合作合同,為期三年,成為該醫院醫療設備、手術器械、藥品(特殊藥品除外)、體外診斷試劑、醫用耗材的採購、物流與配送等專案服務的唯一提供商。2024年11月,上述合作合同到期之前,北大醫藥接到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舉辦單位北大醫療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告知,將在該長期服務合同到期後改為招標採購,並邀請北醫醫藥參與招標。2025年4月,經醫院與北醫醫藥雙方友好協商,決定在2025年5月的長期服務合同到期後終止業務合作。
北醫醫藥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合作終止並不突然。2024年11月和2025年4月,北大醫藥曾兩次發出公告公佈相關進展。在最新的公告中,北大醫藥稱,上述事項預計將導致公司自2025年6月起至2025年年末可能面臨銷售收入減少約6億元(約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9.13%),淨利潤減少約4000萬元(約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的28.99%)的風險以及自2026年起可能面臨營業收入減少約10.27億元(約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9.85%),淨利潤減少約6869萬元(約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的49.78%)的風險(以2024年年度報告數據為基礎預計)。“公司生產經營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北醫醫藥也正面臨可能關停並轉的困難局面。”
官網資料顯示,北大醫藥的前身是始建於1965年的西南合成制藥廠,1997年於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22年,中國平安通過平安人壽控股新方正集團,北大醫藥成為旗下成員企業,2024年12月,新優勢國際商業管理(杭州)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通過收購方正商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有的西南合成100%股權,間接取得北大醫藥的控股權,徐晰人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公司主營業務為藥品研發、生產及銷售。

wind顯示,2015年至2024年,北大醫藥的業績表現並不穩定,全年總營收最高在2019年,超過25億元,歸母淨利潤最高在2024年,達到1.38億元,但同年公司營業收入20.60億元,同比減少6.1%。對此,北大醫藥稱,2024年業績的增長主要得益於兩大方面,一是醫藥工業板塊重點產品收入結構變動,重點產品銷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帶動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醫藥流通板塊中供應鏈管理業務收入規模同比提升。
面對子公司主營業務帶來的動盪變化,北大醫藥已經有“自救”動作。8月8日,北大醫藥公告稱,為順應醫藥行業發展新趨勢,提升公司運營效率與核心競爭力,促進公司主營業務的高質量發展,經主要股東提議,擬對公司現有生產製造體系進行戰略性調整,並提請公司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以公司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水土鎮工業園區的生產製造中心為基礎,組建生產製造子公司。北大醫藥認為,生產製造作為公司業務鏈中的關鍵環節,通過成立生產製造子公司,專注於生產製造環節,可實現生產資源的集中配置與高效利用,提高生產製造的專業化水準和整體效能,進一步強化公司在仿製藥生產方面的優勢,推動公司核心主業的穩健發展。
同樣是在8月8日,北大醫藥在另一份公告中還提到,公司已啟動名稱變更工作。公告指出,北大醫藥分別於2022年12月、2024年12月經曆兩輪實際控制人變更後,北京大學現已不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公司與北京大學已無股權關係,公司實際控制人現為徐晰人。鑒於公司實際控制人已發生變更,為明確上市公司目前的控股關係,同時根據公司經營及業務發展需要,擬逐步完成公司及相關子公司的名稱變更工作,以逐步實現公司及相關子公司的“去北大化”。
8月11日收盤,北大醫藥報6.93元/股,漲1.76%,市值41.3億元。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