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談‘在中國為中國’,如今已發展為‘在中國為世界’。”德國化工與消費品生產商漢高大中華區總裁安娜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媒體採訪時指出,這一轉變背後是中國市場角色的變化:從製造基地躍升為創新引擎。
9月22日,漢高粘合劑技術上海創新體驗中心正式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落成啟用。該基地總投資約5億元,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是漢高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總部之外全球第二大創新中心,彙聚了500多名科學家與技術專家,致力於粘合劑、密封劑和功能性塗層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中國已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安娜表示,作為亞太區的關鍵市場之一,中國正立於新興趨勢、客戶需求快速演進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沿,中國客戶需求也從單一產品轉向系統化、跨界化解決方案。新中心有助於漢高深化對行業變革的理解,回應本地市場的獨特需求。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AI、數據中心等戰略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下游企業對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安娜表示,當前創新已不能局限於單一技術或產品,而需打通產業鏈,實現“平臺化創新、跨界創新、共同創新”。漢高粘合劑技術的三大業務領域涵蓋了800多個行業領域,如何聯結不同領域的技術需求可以成為激發創新的關鍵。
以熱管理為例,據漢高粘合劑技術工業電子事業部亞太區技術副總裁呂道強介紹,新能源汽車電池包、5G基站、數據中心伺服器雖然分屬不同領域,但均對散熱有很高要求。公司將汽車零部件、消費電子、工業裝備等領域的技術團隊彙聚在一起,將散熱技術從“單點突破”推向“平臺共用”。據悉,漢高近期推出的14W/m-K液態導熱填隙劑已應用於光通信模組,並正向更多高功率場景擴展。
在先進封裝領域,AI晶片向2.5D、3D集成架構演進,對材料的低應力、低翹曲、高導熱性能提出新挑戰。呂道強透露,“這些材料需要在極小間隙中保持穩定流動性和可靠性,因此,我們與客戶企業深度合作,從設計就開始參與。”
為應對多行業交叉創新的趨勢,漢高上海創新體驗中心設置了30多個先進實驗室,涵蓋熱管理實驗室、分析與材料測試實驗室、半導體測試實驗室等,均是基於技術平臺而設置。
在安娜看來,“平臺化創新”模式呼應了中國市場對速度的追求。“中國新能源汽車從研發到量產的節奏越來越快,和傳統車企動輒數年的週期相比,已壓縮至12-15個月。唯有打破內部壁壘,才能跟上這一節奏。”
“競爭激烈之處,恰是活力所在。我們期待在中國這片創新熱土上,繼續與客戶共創共贏。”安娜稱,漢高在中國已完成從創新、中試到生產的全鏈條佈局。近年來,漢高在東莞設立電子粘合劑華南應用技術中心,在煙臺建設高端粘合劑工廠,在上海化工園區建設中試基地,再加上上海創新體驗中心,形成了“創新-中試-製造-應用”閉環。
漢高成立於1876年,是全球粘合劑、密封劑和功能性塗層市場的領導者,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約有4.7萬名員工。從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中國香港開設首個辦事處開始,漢高進入中國已經超半個世紀。2024年,漢高實現銷售額逾216億歐元,調整後營業利潤約為31億歐元。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