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躁動與不安,迅速拉開格局變革的序章。
9月3日,全球市場劇烈波動,VIX恐慌指數大漲33.25%。美國股市三大指數集體暴跌,道指下跌626.15點,跌幅為1.51%;標普500指數下跌2.12%;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更是重挫3.26%。這次暴跌不僅成為9月美股的“開門黑”,更快速令全球金融市場的避險情緒蔓延。
9月4日,亞太股市幾乎哀鴻遍野:日經指數跌幅超4%,韓國綜指跌超3%,恒生指數跌超1%,上證指數下跌0.67%。
當下全球市場如同鐘擺般在劇烈波動,接近某個歷史時刻的臨界點,任何一個外部衝擊可能就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波動或趨勢逆轉。
風暴再次聚集
市場的劇烈波動背後是投資者對未來政策、經濟走勢的極度敏感與焦慮。9月開局不順,美股暴跌源於製造業數據疲軟。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ISM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為47.2,低於預期的47.5,持續處於收縮區間,這也是該指數連續第五個月低於榮枯線50。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新訂單指數降至44.6,創2023年5月以來的新低,顯示出美國製造業需求的顯著疲軟。
此外,8月標普全球製造業PMI終值也低於預期和前值,僅為47.9,或進一步證明製造業活動陷入困境。這些疲軟的數據令市場重燃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
彭博社經濟研究部的Stuart Paul在給訂閱者的報告中指出:“8月份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庫存增加和供應商交貨加快的推動,這表明商品通脹可能進一步下降。庫存的意外增加為未來幾個月的生產放緩奠定了基礎。”
美股應聲暴跌的背後,科技股成為重災區。如英偉達股價在9月3日暴跌9.53%,市值蒸發了約2800億美元,成為美股歷史上單日最大市值損失的個股。英偉達的暴跌不僅拖累了晶片板塊,也重挫了整體市場情緒。
英偉達股價暴跌的觸發因素來自美國司法部針對英偉達的反壟斷調查消息。美國司法部向英偉達發出傳票,調查其在AI晶片市場的壟斷行為和是否存在對客戶的不公平競爭手段。
不僅是英偉達,其他科技巨頭如AMD、高通、博通等公司的股價跟隨下跌,半導體板塊集體承壓,可能標誌著市場對科技股高估值的重新審視和風險再評估。
回顧8月初,全球股市和匯市也曾經曆一輪劇烈波動。那時,投資者的恐慌情緒由日本央行意外調整政策所引發。日本央行意外加息並擴大對長期收益率曲線的控制,直接導致全球套利交易的大逆轉,大量資金從高風險資產撤離,湧入避險資產如美債和黃金。
與此同時,市場對美聯儲政策路徑的預期搖擺不定,導致股市和債市劇烈波動。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的“蹺蹺板效應”明顯,資金快速調倉,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安情緒。
那麼,掣肘全球市場情緒的美國經濟 “軟著陸”之概率幾何?甬興證券分析師高明認為,美國經濟能否實現“軟著陸”仍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美國7月失業率升至4.3%,觸發“薩姆規則”,表明經濟衰退風險上升;另一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會議”上認為,經濟有望在維持強勁就業的同時實現2%的通脹目標,但他也強調降息時機將視未來數據和風險變化而定。因此,“軟著陸”概率需依賴數據變化進行持續跟蹤和驗證。
7月底至8月底,美國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回落,美元指數下跌,美股和金價反彈,反映市場對降息預期上升。其中,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17%降至3.91%,美元指數從104.57降至101.73,金價從2391美元/盎司升至2513美元/盎司,美股、日股也出現反彈。
高明認為,判斷“軟著陸”需動態跟蹤數據變化,目前仍不確定實現的概率。除了資產價格變化外,還需全面觀察美國經濟、就業、通脹等宏觀指標。如此,本周(9月2日至9月6日)美國重磅數據“第一槍”(ISM製造業)就“重創”了全球市場;而即將公佈的美國就業數據恐將再度“刺激”市場的脆弱敏感神經。
為什麼巨幅波動如此頻繁
或許“大起大落、異動不安,敏感任性”正是當前市場情緒的寫照。這樣的市場表現通常預示著巨大不確定性和潛在的歷史性時刻。
在某種程度上,全球市場的劇烈波動可能在為重大事件做鋪墊。例如,9月美聯儲的降息動作。市場將密切關注美聯儲是否會在經濟數據疲弱和通脹壓力減輕的背景下採取寬鬆行動。
又如,11月的美國大選。這將是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因為大選結果可能帶來政策的巨大轉向,影響全球貿易、稅收政策、科技監管等關鍵領域。
再如,日本央行的政策轉向。隨著日本央行的加息立場逐漸明朗化,市場正密切觀察這將如何影響全球利率環境,尤其是在日元和日本資產的表現上。
9月3日,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向政府經濟和財政政策小組提交的一份檔中重申,如果未來的經濟和物價數據符合預期,日本央行將繼續保持加息立場。植田和男的聲明再次強調了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收緊趨勢。這一消息傳出後,日元兌美元短線拉升,9月4日盤中觸及146.13位置。
從市場表現來看,日經指數大幅下挫,反映了市場對日本央行政策緊縮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的擔憂。同時,日元兌美元匯率有所走強,反映了市場對日本央行未來加息的預期。然而,由於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增強,整體市場情緒依然謹慎。
近期全球市場波動頻繁的背後,除了經濟數據表現不佳和政策不確定性外,市場人士分析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是對經濟放緩的擔憂不斷升級。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數據接連疲軟,美國、歐洲和中國的製造業數據都表明經濟活動持續放緩。這使得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前景的信心下降,避險情緒不斷升溫。
其次是政策路徑充滿不確定性。全球主要央行在應對通脹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上面臨挑戰。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分歧和市場對降息與加息的反復預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
再者是高估值風險的再評估。特別是在科技板塊,隨著美股在過去幾年大幅上漲,投資者對高估值的容忍度正在下降。每一次不及預期的數據、每一次監管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引發大幅調整的導火索。
最後是地緣政治和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從俄烏衝突到中美關係緊張,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對市場構成壓力,加劇了市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大類資產的“定力”
VIX恐慌指數通常被視為衡量市場波動性預期的“恐慌指標”。該指數大漲33.25%反映了市場避險情緒的急劇升溫,資金加速流向避險資產,如國債、黃金等。
9月3日,除了全球股市普遍下跌之外,加密貨幣市場亦承壓。主要加密貨幣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也出現較大跌幅,比特幣24小時內跌幅達4.49%,以太坊下跌6.56%。這表明加密市場並未能逃脫全球風險資產普遍承壓的趨勢。儘管加密貨幣有時被視為避險資產,但在市場波動劇烈的時期,它們往往更容易受到流動性擠壓和風險厭惡情緒的衝擊。
此時,黃金、國債等避險資產的吸引力再度凸顯。高盛認為,黃金將繼續在未來的避險環境中表現出色。
以Samantha Dart為首的高盛分析師團隊指出:“在當前週期性疲軟的經濟環境中,黃金脫穎而出,成為我們近期最看好並有信心上漲的大宗商品。”
高盛指出,自2022年年中以來,全球央行對黃金的購入量增加了兩倍,主要原因是出於對美國金融制裁和主權債務的擔憂。儘管這些擔憂是否會實際發生仍未可知,但它們已經成為推動央行增持黃金的長期因素。這種結構性的需求將繼續支撐金價,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黃金作為保值和對沖風險的工具,其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高盛認為,未來美聯儲降息將引導西方資本重返黃金市場,這一趨勢是過去兩年金價大漲時未曾充分顯現的動力。降息通常會壓低實際利率和美元價值,從而提高無息資產如黃金的相對吸引力。隨著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逐漸轉向寬鬆,黃金有望成為資金流入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避險情緒高漲的背景下,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9月4日盤中觸及3.835%,較前一交易日微漲0.05%。儘管有小幅上升,但整體波動性較小。這種情況顯示出投資者對國債的需求依然強勁,因為在經濟數據疲弱、市場情緒脆弱的背景下,國債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上升。
有市場人士分析,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略有上升,更多是因為市場對美聯儲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資金在避險與收益之間進行微調,而不是投資者拋棄債券。
那麼,投資者如何應對當前的市場動盪?這位市場人士建議,首先要重視避險資產配置。在市場恐慌情緒升溫的背景下,黃金和國債等避險資產表現相對穩健。投資者可適當增加對這些資產的配置,以對沖市場下行風險。
其次是關注宏觀數據和政策動向。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即將公佈的美國就業數據、美聯儲利率決議等關鍵事件,這些數據可能成為市場短期走勢的決定性因素。
最後是保持資產配置的靈活性。在不確定性極高的市場環境下,保持投資組合的靈活性尤為重要,以長期視角應對市場波動。
當下,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經歷一個高度敏感和不穩定的時期,這種“大起大落”的市場特徵或許正在為未來的重大事件鋪墊。在此期間,投資者更應秉持理性,穩健前行,以在風險與機遇中尋求最優的資產配置方案。
來源:中國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