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Dhara Ranasinghe 報導 從乏善可陳的債券拍賣到長期債券價格暴跌,投資者向各國政府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資訊: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政府若要為未來幾十年舉債,就必須支付更高的成本。
不僅在美國,由於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的頭幾個月混亂不堪,投資者要求其債券投資獲得更高回報,導致長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在日本和英國也是如此。
過去對於大型經濟體而言,數十億美元的政府債券發售通常都是順利進行的,如今卻成了債券市場“義勇軍”質疑政府揮霍無度和通脹前景的舞臺。在日本和美國,債券市場似乎並不喜歡執政黨所尋求的減稅政策。
本周美國 20 年期國債銷售不佳以及日本國債拍賣結果創下 2012 年以來最差紀錄,給市場敲響了警鐘。就在不久前,穆迪成為三大評級機構中最後一個因美國債務不斷攀升而將其最高 AAA 信用評級下調的機構。
蘇黎世保險集團首席市場策略師蓋伊·米勒表示:“投資者認為,如果我們身處一個債務持續惡化、增長態勢更為脆弱的世界,那麼我們持有這些債券所要求的風險溢價應該會上升,而這正是目前所發生的情況。”
未來幾周,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將發行 10 年期和 30 年期債券。
米勒說:“投資者對這裏的發行提出了質疑。”
理論上,政府可以通過減少開支或增加稅收來安撫投資者,但鑒於對特朗普貿易戰影響全球經濟的擔憂,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幾乎不可能實現。
期限溢價
美國國債、英國國債和日本國債的大部分拋售都發生在長期債券市場,原因是擔心特朗普挑起的貿易戰和減稅政策會推高通脹,迫使政府增加開支。
今年英國 30 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了自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的最高水準。美國 30 年期國債收益率為 5.09%,自 3 月以來上升了 70 個基點。
據穆迪公司稱,美國公共債務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 100%,預計在未來十年將升至 134%。
拋售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所說的“期限溢價”,即債券持有者因將資金鎖定較長時間而期望獲得的額外收益。
10 年期美國國債的期限溢價(即投資者持有長期債券而非不斷展期短期債務所要求的額外回報)估計為 0.79%。在當前環境下,這一水準似乎過低——低於 2011 年美國債務處於類似水準時的水準,僅為 20 世紀 70 年代滯脹時期 5%的零頭。
“人們正在重新評估期限溢價。這種擔憂會在腦海中盤旋,但直到真正成為問題才會凸顯出來。”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團隊的投資組合經理榮仁高(Rong Ren Goh)說道。
吳表示,他原本計畫在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 4.5%、30 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 5%時購入更長期限的美國國債以增加投資組合的久期,但在本周美國預算法案的進展以及穆迪下調評級之後改變了主意。
鑒於我們處於未知領域,價格發現的過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不會急於在當前水準進行久期操作,他說道。
反復試驗
截至 2024 年底,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為 36.2 萬億美元。截至 3 月,約 9 萬億美元由外國人持有,其中日本持有 1.1 萬億美元,中國持有 9650 億美元。
在最近的 30 年期國債拍賣中,包括各國央行在內的外國參與度降至 2019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僅為 58.88%,且自去年 10 月以來一直在下降。
日本投資者一直在拋售長期美國國債和日本國債,本周這兩種債券的收益率飆升至歷史新高。他們在最近的拍賣中也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賓·布魯克斯表示:“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赤字確實重要,財政政策也很重要,財政空間是有限的。而且,面臨財政政策問題的不只是美國。”
在日本,債券市場的擔憂源於議員們在定於 7 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前計畫實施的財政刺激措施,這可能意味著在日央行也在減少債券購買之際,政府的借款規模會進一步擴大。
這引發了有關期限溢價的同樣疑問。自 4 月初以來,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從 1.11% 上升至 1.55%,與日本央行 0.5% 的政策利率差距進一步拉大。
東京三井住友 DS 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宏觀策略師木川正之表示:“人們預計日本央行將繼續加息並減少日本國債持有量。”
許多投資者可能在想,特別是對於超長期債券而言,在比如政策利率為 1.25% 且沒有日本央行購買支持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收益率水準才是合理的。我們正在尋找這一平衡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反復試驗的過程。
德國有可能成為這一進程的贏家。儘管今年其國債收益率也因大規模刺激措施而飆升,這表明其債務將進一步增加,但它仍是七國集團中唯一一個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低於 100% 的經濟體。
事實上,在 4 月出現的全球債券拋售潮中,投資者紛紛湧向德國國債。
蘇黎世的米勒表示:“儘管(德國)做出了支出承諾,但債務水準仍將保持相對較低,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可能會得到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