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與金融的結合,已經不再僅僅是“技術賦能業務”的故事,而是“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的現實。
2025年,是AI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一年。作為這一進程的深度參與者,我們清晰地看到:生成式大模型的突破,正推動AI從“單點試水”逐步走向“全流程融合”,從輔助工具變成為真正的價值引擎。但與此同時,一場關乎安全的重定義也已迫在眉睫。
一、融合:AI落地的三重進階
多模態融合,實現感知升維
多模態不是簡單疊加資訊,而是通過融合文本、圖像、語音、圖譜等不同模態數據,實現對用戶和場景的更立體刻畫。以風控為例,信也融合人臉、聲紋、行為序列等多維資訊,結合自研的圖異常檢測與跨模態建模,構建了可自主演進的反欺詐體系。在特定欺詐識別中,準確率已達98.8%,召回率95.3%。
在交互層面,多模態技術正在重新定義服務體驗。我們研發的新一代智能對話引擎,深度融合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與金融知識庫,突破了傳統語音交互的天花板。信也科技基於此打造的智能語音機器人Blu,已實現日均百萬次服務,並支持從中英文到烏爾都語等六種語言,真正實現“規模化個性服務”。
大小模型協同,走向精准實用
大模型的優勢在於通用理解與生成能力,小模型的價值在於針對性與穩定性。金融行業的趨勢,是兩者協同。
信也科技自研大模型“米粒”於2024年完成國家網信辦備案,奠定了合規的服務基礎。依託大模型開發平臺E-LADF與智能體創新平臺Zeta,大模型已覆蓋代碼輔助、巡檢排障、獲客投放、風險控制等核心環節。但我們也看到,通用大模型在面對私有、專業數據時仍存在局限。例如,識別用戶是否故意做出“誇張表情”攻擊人臉識別系統,這類細微且語義複雜的任務,小模型往往更精准。因此,在相當長時間內,“大模型探索邊界,小模型保障深度”的協同,將是AI高效落地的現實解法。
人機融合,從協作到共生
受機器能力的限制,上一代人機關系是分工式的——機器預篩、人工跟進。隨著大語言模型、語音大模型、智能體協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機器逐漸具備了處理個性化長尾問題和複雜業務流程的能力,成為人的“延伸”,服務模式開始無縫銜接。
這種人機融合不僅提升了效率,也在悄然改變服務邏輯:AI不再只是“輔助者”,而是“坐席的分身”,“服務的共同體”。未來的客服坐席,也許並不需要分清“誰是人、誰是機器”。
二、安全:AI金融不可逾越的生命線
模型安全:從“能用”到“可信”
AI的安全問題,並非抽象的技術風險,而是直接關聯到業務決策的穩定性。信也科技自2022年起,與浙江大學合作在國際頂會AAAI上發表多篇圖模型攻防研究論文,以探討主動和被動的模型安全策略。2023年以來,大語言模型的基礎性和脆弱性更加有目共睹,業界對於模型安全可控的重要性迅速達成共識。
因此,我們堅持“能用更要可信”的原則——技術落地必須在合規、安全、可追溯的框架下推進。“米粒”模型的備案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生成式AI帶來安全新挑戰
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普及讓“偽造”進入了低門檻時代。數秒語音可克隆聲音,幾張圖片可生成逼真視頻,讓很多人大為驚歎。但在金融領域,這意味著欺詐手段更智能、風險識別更困難。對此,信也科技持續升級反欺詐演算法,並連續兩屆以“深度鑒偽”為主題舉辦演算法大賽,與IJCAI、CIKM等國際會議合作,吸引來自微軟、小米、紐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全球企業和高校的數百支參賽隊伍。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推動行業形成“共防共建”的安全生態。
三、未來:在攻防中前進
安全與創新從來不是對立的兩極。
從去年到今年,我們在多次調研中發現,社會對AI安全的關注顯著上升,但行業防線仍有短板。安全不僅是演算法問題,更是體系建設問題——包括技術防護、員工教育、跨行業協作等多層防線的共同作用。AI在金融的未來,不在於單一技術的突破,而在於如何讓創新與安全共存。只有當AI在可控、可信的框架內落地,智能化的金融體系才能真正實現普惠與穩健。
真正的AI落地者,不只是“技術實現者”,更是“安全邊界的重塑者”。
(本文作者王春平,系信也科技首席科學家。)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