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報導 中國小米SU7應該是最近電動車市場最熱的話題,沒有之一了。除了雷軍自帶流量外,SU7的造型爭議也是把話題性拉滿,不少人直呼:這不就是平民版保時捷Taycan嗎?
中國小米被推上了輿論中央,但保時捷還是展現出了老牌頂尖車企的戰略定力。前不久,圍繞他們的第二款純電動車型Macan EV,舉辦了一場技術溝通會。雖然沒有提供實車,但現場的產品經理給大家介紹了一系列新車背後的故事。
筆者想從行業角度出發,聊聊這款車對於保時捷還有中國電動車市場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1、造型有差異,不是油改電
這兩年,BBA的純電動車經常被廣大群眾戲稱為“雜牌電動車”。“性能參數卷不過”是一個原因,外形設計沒有與油車形成足夠大的差異化,同樣要負很大責任。寶馬i3和3系,iX3和X3,拿掉前後兩張綠牌後,站在遠處看,辨識度到底有多大?
圖片來源:BMW中國官網
Macan EV顯然考慮到了這點因素:無論是通過外形上的尺寸和前後燈組造型,還是內飾的儀錶設計和console造型,都能讓人一眼看上去,就區分出純電Macan和燃油Macan。
只不過,和自家燃油車的造型辨識度算是做到位了。但和其他造車新勢力的辨識度?嗯,Taycan和小米SU7擺在一起的梗,說不定過一陣,主角就會換成保時捷Macan EV和一眾中國純電SUV。
也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關於外觀設計,保時捷把2015年的Mission E概念車搬出來,努力向大家喊話:我們的設計是有基因的、造型是有傳承的、色彩搭配是考究的、線條也是深思熟慮過的……
指望Macan EV走出特斯拉Cybertruck、理想MEGA這種離經叛道、超凡脫俗的設計風格,嚴謹的德國人估計要眉頭緊鎖了。哪怕是一款努力營造前衛風格的純電動車,他們也希望:這款車能夠被輕鬆認出是一輛保時捷,且依舊不失經典設計元素。
2、駕乘是核心,優勢在縮小
如果說電動車創業的上半場,卷的是電池、充電、車機、輔助駕駛。那麼比賽的下半場,比拼科目逐漸變成了駕駛操控和乘坐舒適性。
從2014-2015年,蔚小理開始成立算起,到現在將近過去了10年。這10年,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在智能化和電氣化突飛猛進的10年。電動車領域的各路玩家,比的是誰電池更大、續航更長、充電速度更快、晶片算力更強、車機更流暢、輔助駕駛功能更豐富……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但從今年開始,一直關注新車上市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各路新老勢力在行銷策略上,都開始把駕駛、操控、底盤轉向、舒適性這些屬性向核心賣點靠近。哪怕是小米這樣在移動互聯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的玩家,都開始在新車發佈會上聊駕駛、聊操控、講底盤、講轉向。
說到底,智能、電動、科技,無論你在汽車前面加多少個定語,它的主體和核心都是一輛汽車。只要還是汽車,它的本質永遠是為了“駕乘”而服務,哪怕車內瘋狂堆積冰箱、彩電、洗衣機,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圖片來源:理想汽車官網
而談到駕駛,估計保時捷比99%的車企更有發言權。在Macan EV的各大賣點中,他們毫無意外地把駕駛性能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諸如造型設計、定制化、充電、續航、數位化等等賣點,全都在優先順序上弱於駕駛性能。車首先是用來開的,其次都是其次。
所以他們花了不少的篇幅,去介紹Macan EV上的轉向精度和穩定性,以及他們的懸掛和底盤調教能力到底能帶來多少駕駛樂趣。沒人會懷疑保時捷在駕駛操控上的造詣,畢竟911在跑車界甚至整個汽車界的地位擺在那裏。但在性能參數上,中國造車新勢力的突飛猛進,確實讓Macan EV的數據顯得沒那麼出彩。
800V的純電平臺、270kW的最高充電功率、Turbo版本3.3s的零百加速、最高613km的WLTP綜合續航,僅從紙面性能數據來看,哪怕對標20多萬的國產車型,Macan EV也沒占到太大便宜。這是客觀事實,你沒法否認。
至於駕駛樂趣上的優勢,可能要等到後面開放試駕的時候,才能見分曉了。
3、多大機會突圍?
想要突圍而出,那就要拿出真正有差異化的產品賣點和核心價值。但我們都明白:中國電動車市場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激烈競爭後,無論是產品定義還是行銷策略,早就呈現出了高度同質化,造型、配置、空間、服務,請問各個領域留給後面玩家的發揮空間還有多少?
Macan EV如果想要搶佔一片細分市場,最終依靠的還得是保時捷的品牌力和駕駛操控標籤。
50萬以上價位,願意買輛純電動保時捷的用戶,一定是既有財力、又有勇氣,懂得欣賞保時捷的設計美感或是能體會到它的犀利操控、同時還願意為品牌積澱去付出溢價而買單。一系列條件結合在一起,Macan EV的用戶群體註定是小而美的。
既然市場太卷,那就利用價格區隔,給自己圈定一個細分市場慢慢耐心深耕。這個接近百年的德國品牌,在電動車戰略規劃和執行上,還是想堅持自己的節奏。
保時捷的克制到底能為Macan EV帶來多少銷量?很快應該就會見分曉了。
來源:中國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