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Parisa Hafezi 報導 在德黑蘭繁華的街道上,變革的跡象顯而易見。女性身著牛仔褲和運動鞋不戴面紗出行,男女在咖啡館裏悠閒相伴,西式音樂輕柔流淌,情侶們手牽手漫步——這些細微舉動正逐步瓦解長期定義伊斯蘭共和國的僵化社會規範。
然而表像之下,更陰暗的現實正在展開。四名伊朗國內活動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該國神職統治者正加緊鎮壓政治異見者,以製造恐懼並防止動盪。
人權組織和活動人士稱,近月來數百名記者、律師、學生、作家及人權宣導者遭到騷擾、傳喚、拘留或遭受其他懲罰性措施。
三名伊朗官員及一名前高級改革派官員指出,當局策略深思熟慮:在伊朗經濟日益孤立之際,通過放鬆表面限制安撫輿論,同時暗中加緊鎮壓政治異見。
華盛頓中東研究所伊朗專案主任亞曆克斯·瓦坦卡指出,該策略體現“戰術性管理”,但政府紅線依然堅守。
“這種矛盾是刻意為之:既為民眾提供宣洩口,又對實質性異議設置硬性上限。”瓦坦卡表示。
伊朗神職統治者正面臨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今年6月與以色列的衝突導致伊朗軍事及核設施嚴重受損,其從加沙地帶哈馬斯到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民兵組織的地區盟友網路亦遭瓦解。
國內經濟則因裏亞爾貨幣崩盤、通脹飆升以及能源水資源嚴重短缺而陷入困境。
“伊朗正處於未知領域,該政權當前的做法與其說是連貫的戰略,不如說是為在動盪時期求生而進行的一系列短期嘗試。”
頭巾問題曾是抗議活動的導火索——2022年,年輕女子瑪莎·阿米尼因涉嫌違反強制頭巾法被拘留期間死亡,引發抗議浪潮。如今該政策正被選擇性執行。
面對民眾不滿情緒高漲,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擔心全國性抗議捲土重來,拒絕實施去年底通過的、由強硬派支持的《頭巾與貞潔法》。
網路上湧現大量精美視頻,描繪出一個充滿活力、熱情好客的伊朗。外國旅行博主——部分受政府邀請並資助——發佈著對古跡遺址、熙攘市集和豐盛美食的驚歎反應。他們常將伊朗塑造成被誤解且遭不公詆毀的國家。
這些被數百萬粉絲傳播的內容,實為神職階層重塑伊朗“安全迷人目的地”形象的宣傳手段。
與此同時,近期街頭音樂會的病毒式視頻片段顯示,年輕伊朗人在受控場館裏不戴面紗翩翩起舞,隨流行情歌輕聲哼唱——這些場景在兩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放寬社會自由掩蓋鎮壓加劇
但批評者指出,這些場面是精心編排的,旨在展現開放形象的同時掩蓋日益加劇的鎮壓。
伊朗處決率已飆升至1989年以來最高水準。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當局在2025年已處決至少1176人——平均每天四人。
“壓力與日俱增——從威脅我們的家人,到逮捕活動人士、學生和記者。他們想扼殺異議,”一位活動人士表示。他於2019年在抗議燃油價格上漲的示威活動中被捕,該事件迅速演變為政治抗議,示威者要求“政權更迭”。
伊朗統治精英正陷入國內不滿情緒與美伊核談判停滯的雙重困境——這場持續數十年的爭端使該國陷入政治與經濟雙重孤立。
若因核協議破裂導致聯合國制裁於九月自動恢復,伊朗經濟將承受巨大壓力,其與先前無視美國單邊制裁國家的貿易往來將進一步受限。
官員們表示,德黑蘭權力圈內還日益擔憂:若美伊外交破裂,以色列可能重啟對伊打擊——這種局面將使政權面臨的內外壓力雪上加霜。
美國和以色列警告稱,若伊朗重啟鈾濃縮活動——這可能是發展核武器的途徑之一——兩國將毫不猶豫地再次打擊伊朗。伊朗否認尋求核武器。
德黑蘭方面表示歡迎“和平”核協議,但威脅稱若再次遭受攻擊將進行強力報復。
瓦坦卡指出:“大規模動盪重燃的風險真實存在;伊朗社會仍充滿憤怒與幻滅,民眾堅信經濟外交困境不會解除。”
瓦坦卡表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策略呈現雙軌特徵。
“對外,他保留狹窄的外交通道以避免與以色列或美國開戰;對內,他正嘗試有節制的讓步。”
處決人數激增
六月與以色列的十二日戰爭導致多名伊朗軍方高層喪生,動搖了政權根基,此後對政治異見的鎮壓進一步升級。
第二位活動人士指出,放寬社會限制是防止民眾走上街頭的手段。
“但這只是治標之策。自六月戰爭結束以來,我屢次被安全部門傳喚威脅,”該人士透露,“他們揚言若我參與任何政治活動,就逮捕我弟弟。”
司法部未回應關於衝突後活動人士所稱威脅的質詢。
戰後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大規模鎮壓。伊朗司法機構對被控與以色列勾結者進行速審,議會則通過立法擴大間諜罪的死刑適用範圍。
新法同時將網路活動納入監管,將傳播“虛假資訊”的帖文定為犯罪。
據伊朗司法機構統計,逾21,000人遭逮捕——包括記者、活動人士及庫爾德人、俾路支人、阿拉伯人等少數族群成員。
人權組織指出,巴哈伊宗教少數群體成員被指控為“猶太複國主義間諜”,部分人員在突襲搜查中被捕,財產遭沒收。
“國際壓力日益增大,他們害怕失去對權力的掌控——因此在國內加強對政治異議的鎮壓,”這位曾因政治觀點被控“危害國家安全”而入獄多年的前改革派高級官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