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Will Dunham 報導 在人類最終於大約5萬年前成功實現大規模遷出非洲之前,小規模的智人族群曾多次嘗試離開非洲大陸,但均以失敗告終。此次遷移首先將人類帶入歐洲和亞洲,最終擴散至世界其他地區。
那麼,為何此次遷移成功而此前嘗試均告失敗?最新研究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線索。研究記錄了約7萬年前非洲人類狩獵採集者如何開始適應更廣泛的棲息地類型,如茂密森林和乾旱沙漠,從而獲得應對非洲大陸以外多樣化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
“為什麼5萬年前的擴散是成功的,這是人類起源研究中的一個大問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一個原因是人類已經發展出了在挑戰性棲息地中生存的生態靈活性,”芝加哥洛約拉大學考古學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共同負責人艾米麗·哈萊特說。
通過分析非洲各地的考古遺址,研究詳細描述了在此次擴散前的約2萬年間,人類群體如何將活動範圍擴展至中非和西非的森林以及北非的沙漠。
一些可追溯至該時期的考古遺址,如利比亞和納米比亞的遺址,展示了人類向嚴酷沙漠環境的擴張;而馬拉維和南非的遺址則體現了向森林環境的擴張。
智人約於30萬年前出現,最初棲息於非洲的草原、稀樹草原及各類生態系統中。
“自約7萬年前起,我們觀察到他們突然開始強化對多樣化棲息地的開發,並以此前未見的方式向全新類型的棲息地擴張。他們利用更多類型的林地、更多類型的密林、更多類型的沙漠、高原和草原,”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地理學研究所的考古學家、該研究的共同負責人埃莉諾·斯凱裏說。
“冰河時代即將到來,這意味著非洲部分地區將變得更加乾燥。似乎人類通過學習如何適應新的生態位來應對這種壓力,”斯凱裏補充道。
研究人員指出,該物種生態適應性的提升似乎反映了文化和社會進步,例如代際知識傳承和合作行為。
“這必然伴隨著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方式的深刻變革,因為這使他們不僅能夠佔據非洲的新環境,還能適應歐亞大陸的全新環境條件,”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進化生物學家、該研究的另一位共同負責人米切拉·萊昂納迪表示。
“另一種表述方式是,在非洲適應多種環境的能力並非直接導致成功走出非洲的適應性,而是表明人類到那時已成為終極通才,能夠應對從茂密森林到乾燥沙漠的各種環境,”劍橋大學進化生態學家、該研究的另一位共同負責人安德烈亞·馬尼卡說。
“這種靈活性是他們後來能夠征服新挑戰的關鍵特徵,一直到西伯利亞最寒冷的苔原。”
走出非洲時,智人不僅遇到了新的環境和不熟悉的動植物,還遇到了其他人類物種,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研究人員指出,在非洲習得的生態適應性可能在智人遇到這些其他人類時提供了優勢,而這兩種人類隨後都相對較快地消失了。
遺傳證據表明,今天非洲以外的人類可以追溯其祖先到大約5萬年前從非洲遷出的那批人類,其數量可能僅有數千人。
“我認為適應性和創新性是我們物種的標誌,正是這些特質使我們在所遇到的每一個環境中都能取得成功,”哈萊特說,“與此同時,我們幾乎太過擅長適應不同環境,這對於地球上大多數其他物種來說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