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Naveen Thukral 報導 東南亞國家正通過與美國的貿易協議重塑全球穀物和油籽貿易格局,這些協議包括增加農產品採購量。隨著美國農產品出口量的增加,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俄羅斯的供應將受到擠壓。
印尼和孟加拉已同意增加採購量,作為降低對美出口關稅協議的一部分。區域穀物貿易商表示,越南、菲律賓和泰國也可能根據各自協議增加飼料穀物採購。
悉尼IKON商品諮詢服務總監奧勒·霍伊指出:“美國農產品出口在亞洲的份額顯然將擴大。一方面貿易協定帶來壓力,但同樣重要的是美國小麥、玉米和豆粕價格低於競爭對手供應品。”
作為糧食淨進口地區,亞洲對全球供應商至關重要——隨著人口增長和收入提升,該地區消費量持續攀升。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亞洲約占全球小麥、玉米和豆粕進口量的30%。
交易商和分析師指出,美國農產品的湧入可能壓低競爭對手價格,並推高其長途運輸成本。
過去十年間,黑海和南美供應商在亞洲市場不斷擴張,蠶食美國市場份額。
印尼麵粉生產商協會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美國在印尼小麥進口中的份額下降近50%,被烏克蘭、俄羅斯和阿根廷的進口所取代。
但據兩名新加坡穀物貿易商透露,印尼麵粉廠自7月以來已採購約25萬噸美國小麥。該協會當時簽署諒解備忘錄,承諾每年採購100萬噸美國小麥,作為爭取降低關稅的貿易談判內容。2024年美國對印尼小麥出口量為69.3萬噸。
該協會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價格是關鍵因素,因這些交易將由麵粉廠私下完成,但採購100萬噸美國小麥對我們而言不成問題。”該官員因未獲授權接受媒體採訪而拒絕透露姓名。
三名澳大利亞穀物貿易商指出,澳大利亞供應印尼約四分之一的小麥,可能損失數十萬噸銷量,但更遠地區的出口商可能受影響更大。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該國對印尼出口量達300萬噸。
澳大利亞商品諮詢公司Cornucopia創始人托賓·戈雷指出:“若澳大利亞對印尼或孟加拉的小麥出口減少,這些糧食很可能流向更遠的市場。”
越南交易動態
達卡食品部官員7月30日透露,孟加拉已批准進口約22萬噸美國小麥。該國7月20日承諾每年進口70萬噸美國小麥以加強貿易聯繫,而2024年幾乎未採購任何美國小麥。
新加坡貿易商稱,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動物飼料市場之一,越南可能進口美國小麥、玉米和豆粕。
越南農業部6月宣佈,企業將簽署諒解備忘錄採購2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其中包括五項從愛荷華州採購8億美元產品的協議,涵蓋玉米、小麥、幹酒糟和豆粕。
目前尚不確定這些協議是否已正式簽署。
阿根廷目前是越南最大的穀物供應國,過去五年間其玉米進口量中阿根廷占比超過50%,豆粕進口量占比達65%。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越南在截至8月31日的2024/25年度已增購110萬噸美國玉米,另有19,051噸將於本月底前交付。
2025/26年度,越南進口商已預訂13.4萬噸玉米,而去年同期2024/25年度同期僅預訂2000噸。
飼料玉米
兩位駐新加坡的貿易商表示,泰國和菲律賓也可能成為美國玉米的主要進口國。
其中一位貿易商稱,基於貿易協議的採購可能促使泰國購買超過100萬噸美國飼料玉米,以替代其目前從黑海地區採購的飼料小麥和從亞洲採購的飼料玉米。
該交易商稱,菲律賓的玉米採購量可能更高,因其需替代330萬噸飼料小麥,但採購規模取決於其降低玉米關稅的力度。
7月雙方宣佈達成貿易協議後,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的高級經貿顧問表示,美國產玉米、大米、糖、魚類、豬肉和雞肉的進口關稅尚未取消。
泰國財政部長在8月1日宣佈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後表示,該國將進口最多200萬噸美國大豆。不過,泰國大豆採購的具體細節尚未公佈。
”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東南亞及大洋洲區域總監蒂莫西·羅表示:“雙方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貿易磋商,這為美國加強在該地區的市場准入提供了機遇。”
“我們預計東南亞地區對美國大豆粕等農產品出口的需求將有所提升。”
部分美國農產品在價格上具有區域競爭力。本周美國軟白小麥到岸價(C&F)約為每噸280美元,與同等品質的黑海小麥持平。
據新加坡某穀物貿易商透露,美國玉米價格比南美產品低10-15美元/噸,美國豆粕則比競爭對手便宜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