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Trixie Yap、Siyi Liu 和 Shariq Khan 報導 全球液化石油氣(LPG)市場正面臨一場動盪,因為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迫使中國買家將美國貨物換成來自中東的替代品,而美國貨物則轉向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
這一動蕩預計將壓低葉岩氣副產品的價格和需求,損害美國葉岩氣生產商和中國石化公司的底線,並刺激對石腦油等替代品的需求。
預計這也將使中東供應商受益,因為中國進口商正在利用他們作為替代品;同時也將使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市場的液化石油氣機會主義買家受益,因為他們正在利用該產品價格下跌的機會。
天然氣液(NGLs)–丙烷、乙烷和丁烷–是最新被捲入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的能源產品。中國已經停止了美國原油和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口。
依賴美國豐富的液化石油氣和乙烷供應作為原料的中國石化企業已成為全球成本最低的生產商。由於國內供不應求,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需要中國購買他們的 NGL,而這些產品庫存的膨脹可能會損害已經面臨嚴峻增長挑戰的葉岩鑽探商的經濟效益。
中游分析公司 East Daley Analytics 的 NGL 分析師朱利安·倫頓說,雖然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發生貿易摩擦時,美國出口商能夠將液化石油氣貨物從中國轉運到其他國家,但此後貿易量翻番,使得兩國都很難取代對方。
他說:“有一定數量的流量可以重新定向,但你不可能把 400 千桶油轉移到任何其他可以接受它的市場。”
能源資訊署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僅次於日本的美國第二大液化石油氣買家。
East Daley 預計,在六到九個月的時間裏,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量可能會減少約 20 萬桶/日,從而導致國內庫存增加和價格下跌。
Energy Aspects分析師Cheryl Liu預計,印度、印尼、日本和韓國等其他液化石油氣進口國將購買更多價格更低的美國產品,而中東則會增加對中國的供應。
“贏家應該是所有其他買家和中東出口商。我認為,中國和美國都是輸家。”她說。
日本一家大型液化石油氣公司的一位消息人士說,與中東的供應不同,美國液化石油氣很容易與其他國家的供應互換,因為美國的貨物不與特定目的地綁定。
他說:“這可能會加速中國公司持有的美國液化石油氣合同與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印度持有的中東、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液化石油氣合同的交換。”
“中方需要為那些願意交換的企業提供一些激勵措施”。
一位亞洲液化石油氣貿易商說,日本買家搶購4月底和5月到貨的廉價美國進口液化石油氣,需求主要來自公用事業部門,因為他們要補充供應。
來自船舶追蹤商OilX和LSEG的臨時數據顯示,日本4月份迄今的美國液化石油氣進口量環比增長12%至15%,達到27.4萬至27.6萬桶/日。船舶跟蹤商 Kpler 的數據顯示,4 月份的進口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 63.9 萬桶/日。
熟悉印度煉油廠採購計畫的人士說,印度煉油廠已要求中東供應商以低於沙特合同價(CP)的折扣價用美國液化石油氣交換長期供應。
中國的進口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購買了創紀錄的 1730 萬噸或 55 萬桶/日的美國丙烷,占中國液化氣進口總量的 60%。
貿易商說,中國買家仍在爭相用美國液化石油氣貨物換取其他國家的供應,以規避關稅。關稅於5月14日生效。
亞洲液化石油氣貿易商說,5月上半月到貨的貨物的換購成本超過每噸100美元,而5月下半月到貨的貨物,中國進口商不太願意支付每噸50美元以上的換購成本,儘管一些賣家仍要求每噸100美元左右的換購成本。
這位貿易商和兩位中國液化石油氣貿易高管說,與貿易戰前 20-30 美元的水準相比,貿易戰已使 5 月至 6 月上半月運抵中國的中東液化石油氣對基準合同價的溢價提高到每噸 30-60 美元。這些消息來源拒絕透露姓名,因為他們無權向媒體透露。
據Energy Aspects稱,對從美國進口的液化石油氣徵收關稅預計將使中國2025年下半年的液化石油氣需求量比去年同期減少15萬桶/日,同時石腦油消費量增加14萬桶/日。
石油定價公司 Argus 的首席液化石油氣分析師 Celia Chen 在一次線上研討會上說,預計中國每月的供應量將減少 100 萬噸。
至於乙烷,一位中國貿易消息人士稱,乙烷裂解裝置目前仍在維持產量,因為它們的庫存可以維持到 5 月下半月,但鑒於美國是中國的唯一供應國,主要進口商已向中國政府尋求進口關稅豁免。
衛星化工公司在提交給證券交易所的一份檔中披露,該公司於4月8日告訴其投資者,它正在尋求乙烷進口關稅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