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智能化的全球競賽中,中國正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我們不是在產品中加AI,而是以時間序列模型為基礎,構建全新的工業AI平臺。”中控技術副總裁/Industrial AI事業群CEO吳玉成在2025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期間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中控技術走的不是“追趕式”創新,而是重構底層邏輯。
2024年,中控技術正式啟動“ALL in AI”戰略。吳玉成強調,這不是一次技術疊加,而是以AI為底層基座,打造AI Native體系。在吳玉成看來,這是中控技術三十多年工業自動化積累後的必然選擇。“中控技術從1993年成立至今,一直在自動化行業深耕,服務了37000多家流程工業企業。”他指出,“我們深刻理解企業在安全、環保、效益和品質方面的核心訴求。”
吳玉成表示,與傳統工業自動化巨頭相比,中控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紮根工業的AI融合能力”與“敏捷的戰略執行機制”。在他看來,傳統巨頭多受制於既有技術體系與複雜組織架構,AI與業務融合存在壁壘。中控技術構建了“時間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通用控制系統UCS”的全鏈條AI落地能力,並通過成立工業AI事業群,將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工程實施與行業專家納入同一單元,形成“懂工藝更懂演算法”的組織基因,實現從需求到迭代的高效閉環。
中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大量亟待改造的存量工廠,這構成了“從規模優勢轉向技術優勢”的堅實基礎。目前,中控技術已覆蓋石化、有色金屬、冶金、鋼鐵、建材等全流程工業領域。據吳玉成介紹,中國規上流程工業企業約5萬多家,中控技術服務了其中三分之二。
時間序列大模型之所以能在流程工業中發揮重要作用,源於其與工業生產特性的深度契合。“受到ChatGPT大語言模型的啟發,中控技術將時間序列數據作為工業領域的‘通用語言’。”吳玉成解釋,“工廠裏的裝置設備雖然不會‘說話’,但溫度、壓力、流量、液位這些參數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構成了裝置的‘語言’。”
“雖然不同工廠產品各異,但構成生產系統的基本單元——泵、閥、管道、反應器等具有高度通用性。”吳玉成表示,基於這一洞察,中控技術自主研發出了全球首款時間序列大模型TPT。該模型通過海量數據預訓練學習通用規律,比如石化裂解反應的溫度窗口、化工精餾塔的回流比規律,並針對具體場景進行微調適配。TPT不僅“能看見數據”,更“能讀懂工藝”,提升了AI在工業場景中的落地效率。
吳玉成特別介紹了TPT在萬華化學氯堿裝置中的應用,他提到,氯堿工業作為基礎化工領域,一直面臨高能耗、高安全風險的挑戰。“生產一噸堿的電耗高達幾千度,生產過程中還涉及鹽酸等腐蝕性物質,安全壓力很大。”
“在電解槽能效優化方面,TPT整合電壓、電流、溫度、鹽水濃度等即時數據,建立多目標協同優化模型,預計噸堿電耗可降低1%左右。”吳玉成透露,在廢液pH值控制這一難題上,TPT通過歷史數據與即時工況的動態學習,構建預測-執行閉環控制演算法,將pH值穩定在6.8-8.2區間,中和時間從5小時壓縮至1小時,預計年節約中和劑成本20萬元。
除了能耗優化,中控技術還解決了關鍵材料的壽命預測難題。吳玉成說,離子膜作為電解槽的核心材料,單次更換成本超過100萬元。“換早了造成浪費,換晚了帶來安全和能耗問題,預測模型實現了最佳更換時機的精准判斷。”
這種通用性正不斷拓展TPT的應用邊界。吳玉成表示,除了傳統的流程工業,中控技術的TPT大模型正在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拓展,甚至吸引了金融行業的關注。
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與複雜性也帶來了特有的挑戰。吳玉成表示,一是數據基礎與安全性,工業數據品質參差不齊且涉及核心工藝保密,大規模彙聚難度大;二是基礎條件與認知,中小企業設備老舊、數據碎片化、人才匱乏,且對工業智能體價值認知模糊;三是場景複雜性與信任,工業場景容錯率低。
針對這些挑戰,吳玉成提出“多管齊下”的應對思路,技術上,通過數據保密機制與“數據不出廠”專屬模型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釋放數據價值;市場上,依託政策驅動央企及頭部民企打造“燈塔專案”,形成可複製範本;生態上,推動技術方與行業專家深度協同。
吳玉成認為,中國工業AI將呈現三個顯著特徵:應用深度廣度持續領先、標準規範逐步輸出以及人才培養加速推進。“現在年輕一代的AI人才正在快速成長,未來全球工業AI的人才高地可能就在中國。”
在產業選擇上,中控技術形成了清晰的標準:規模足夠大、痛點突出、數據基礎較好。吳玉成強調,“只要是涉及時間序列數據的行業,都有TPT大模型的用武之地。”
“如果一家工廠一天賺100萬,未來可能有90萬的價值由AI創造。”吳玉成對中國工業AI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中國工業AI正從“點狀突破”向“全局滲透”躍遷,深度融入工業全生命週期,中國有望先於其他市場探索出“技術-場景-生態”成熟路徑,甚至定義部分全球標準。
“在美國專注於基礎理論創新和人機交互的AI應用時,中國正在實體經濟的AI賦能方面走出一條獨特道路,”吳玉成說,“這不是簡單的技術追趕,而是基於中國製造業底蘊的原創性突破。”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