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進安徽黃山景區,映入眼簾的是滿眼青翠。山上是巍峨聳立、青松挺拔的翠綠。山腳下的太平湖是波光粼粼、山川隱隱的青綠,歙縣的竹林是延綿萬畝、溫潤宜人的新綠。
黃山這份翠綠,不僅來自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底蘊,更是來自於黃山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力推動“零碳”大黃山建設的不懈努力。黃山市持續推出植被碳匯保育、景區能源替代、綠色場景創設、智慧旅遊發展等專案,創新“山上遊、山下住”“淨菜淨物上山,垃圾洗滌物下山”“景點封閉輪休”等綠色運行模式,在維護山林生態休養生息和為廣大中外遊客提供高品質生態產品之間成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景點封閉輪休
5月20日,黃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結束輪休,正式對外開放。伴著夏日風光,遊客們有序登上天都峰,感受獨屬於黃山的浪漫。
黃山天都峰自2018年12月封閉輪休至今。開放前,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園林局對代表性植物的固定樣株生長狀況和固定樣方草本植物層蓋度變化情況進行檢測,均達到開放臨界值。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進入黃山風景區的遊客人數逐年增加。受當時旅遊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遊覽面積狹小等因素影響,天都峰、蓮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等熱門景點的生態承載力受到嚴峻挑戰。
如何在給海內外遊客展現黃山獨有的自然美學及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同時,又保護好遺產地的生態環境?黃山風景區管理部門創造性地採用了“景點封閉輪休”新理念。
1987年10月,黃山始信峰成為景區首座輪休的山峰。隨後,天都峰、蓮花峰、丹霞峰、煉丹峰等陸續實施輪休。
2010年10月,在總結輪休經驗和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黃山風景名勝區景點封閉輪休規範·基本要求》《黃山風景名勝區景點封閉輪休規範·封閉期管理》《黃山風景名勝區景點封閉輪休規範·開放期管理》等3個地方標準發佈。根據相關標準,黃山5種代表性植物:黃山松、黃山杜鵑、燈籠樹、南方六道木和三椏烏藥,被選定為生長指標固定樣株。
監測選取的代表性植物樣株多處於距離遊覽步道較近的位置。遊人可觸碰的一面作為“新梢”,人為難以干擾的另一面則作為“本底”。“科研人員會長期觀察代表性植物的‘新梢’生長量,將樣株新生長的長度與該植物的‘本底’值進行對比。如監測發現有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長指標都達到了所制定的封閉值或開放值,相關部門就會提出封閉或開放的建議。”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園林局資保科科長吳俊說。
根據有關規定,在山峰“休息”期間,將會給長勢衰弱、極弱的古樹名木制定保護復壯方案,針對裸露地和水土流失制定治理舉措等。其間,研究人員則會進行系統的生態監測與評估,判斷重新開放的時機。
“在經過休養生息後的區域內,微生物、動植物分佈均較輪休前有顯著變化,動物活動更頻繁活躍,植物生長更茂盛,植被覆蓋率提高。”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園林局高級工程師葉要清說。
如今,“輪休”的理念不僅紮根在黃山景區,也推廣到了黃山腳下。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從今年5月至8月期間封閉部分遊覽線路,讓村裏的楓楊林進行“輪休”。延綿4公里的楓楊林濕地,是西溪南村的“金字招牌”。據統計,2024年“五一”期間,西溪南村吸引遊客約13萬人,實現旅遊收入超過2500萬元。恰逢楓楊林最美的季節,西溪南村卻主動按下“暫停鍵”,這一決定得到了全體村民和民宿業主的支持。據介紹,當地楓楊林將每2個月輪流開放原有的兩條遊覽線路,並開展植被修復,消除遊人踩踏形成的“羊腸小徑”,給濕地修補修復的時間,也給楓楊林及各類生物休養生息的空間。
竹林碳匯交易
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黃山一直在努力。去年,黃山風景區聯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研究智庫復旦大學團隊,圍繞“山嶽型零碳景區”的創建標準與評價方法,開展創新研究和頂層設計,完成《黃山風景區碳源、碳匯調查、核算與評估報告》《山嶽型零碳景區評估方法暨黃山風景區零碳景區創建方案》。經復旦大學團隊對景區2019年碳匯和碳排放數據調查測算,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認證,景區規劃範圍(160.6平方公里)內碳匯量可抵消該範圍內同期旅遊及相關服務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53893.81噸二氧化碳,達到碳中和。2023年11月6日,專案通過專家評審。專家組審議認為,專案創新性地提出山嶽型零碳景區評估方法,在全國具有領先水準。
除了景區增綠達到碳中和,黃山市各地也在努力增綠護綠,並通過“碳匯”收入形成長效機制。
“把竹園守好,青山變成了金山,我們村的好空氣每噸能賣45元。”黃山市歙縣石門鄉竹嶺村護林員程加米和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沒想到竹林裏的空氣還能賣錢。
2023年11月14日,採購竹嶺村竹園碳匯簽約儀式在江南林業產權交易所舉行,石門鄉轉讓220噸碳匯量,總價9900元,用於中和2023年創意黃山發展大會碳排放。這是安徽首個成功開發並交易的村集體竹林碳匯專案。
竹嶺村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皖南大黃山山區村落。2021年,到竹嶺村掛職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的羅京通過調研發現,竹嶺村最大的發展優勢是1.5萬畝毛竹林。
“近些年,竹子市場價格偏低,一根竹子賣不了幾個錢。如果道路不通,刨去人工成本和運輸費用,村民更掙不到什麼錢。”羅京坦言,沒有收益,大家也沒有照料竹林的動力。眼看萬餘畝竹林荒在那裏,他直犯愁。“我們就想著在黃山市做個試點,盤活這些竹林。”為此,羅京邀請浙江農林大學專家團隊給竹嶺村發展開“良方”: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村集體所有的竹林地進行碳匯專案開發,經核證後的碳匯量(核證碳減排量)通過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進行掛牌交易。
“竹嶺村非常適合開發碳匯專案。”羅京說,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測算,竹嶺村竹園總固碳量達8萬噸,價值超350萬元。在協議簽訂當日錢就打入了村集體帳戶,這筆錢將用於村子發展。羅京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村裏碳匯交易總價近2萬元。”
“竹林碳匯成功交易,不僅賺到真金白銀,更增加村民自發管理竹林的信心,竹子長得越好,固碳量就越高,碳匯收入又用於竹筍深加工,帶動村民進一步增收,形成良性發展模式。”羅京說。
像“碳匯”交易這樣的生態產品交易在黃山並非個案,當地依託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搭建起生態產品交易平臺,交易要素從林權拓展至排汙權、碳匯、水權等十三大類,累計交易額超40億元。
新能源車上線
進入黃山風景區,記者發現,從高鐵站到景區的客運大巴車基本都使用了新能源電動車,從景區客運集散中心到各索道入口的接駁路線中,新能源大巴也是主力。一輛輛綠牌新能源大巴在盤山公路上穿梭,與景區優美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黃山旅遊交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健告訴記者,經過測算,當景區換乘大巴車全部普及新能源車之後,可減少景區34%的碳排放。
今年春季,黃山市首艘新能源渡船“羅州渡”渡船正式投入運營,徹底解決了休寧縣月潭湖鎮500多戶茶農的水上出行難題。這艘名為月潭湖“羅州渡”的渡船以可充電鋰電池作為主要能源,續航時間約7小時。
“相比傳統燃油動力船舶,鋰電池船舶沒有廢棄物的排放,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運營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該船生產廠家銅陵市樅陽縣帆華船舶修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負責人李軍介紹。
“羅州渡”是黃山市第一艘新能源渡船,是安徽省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鋰電池電動渡船,實現了“零排放、零油耗、雜訊小”的目標。據瞭解,使用新能源渡船,預計每年可替代燃油10.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62噸。
這樣的變化還出現在黃山市區。近期,一批藍白拼色、綠色牌照的新計程車穿梭在街頭巷尾,這是黃山市最新上線的新能源換電計程車。
“駕駛電動車不用擔心尾氣排放,真正做到了環保。此外,行駛過程中雜訊較小,能給乘客帶來更好的乘車體驗。”計程車司機王偉江說道,這批新投入的50輛新能源計程車,無論是從經濟性還是功能性來看,都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
黃山旅遊交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還與安徽綠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設立了換電站。通過採用AIOS智能換電站控制系統,實現了少人化甚至無人化的應用場景,車輛換電僅需3分鐘。黃山市交通運輸局運管中心副主任薛輝表示,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及換電模式的應用,不僅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了新活力,更能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
據介紹,到2027年,黃山市將新建公共充電樁5800個、專用自用充電樁2926個。
目前,黃山市正錨定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目標,充分發揮生態文化旅遊的獨特優勢,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應用與大黃山高品質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攜手黃山打造快進慢遊、舒心暢遊的文旅體驗新場景,致力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最友好旅遊目的地。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