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David Lawder and Joe Cash 報導 美國政府發言人週一晚間表示,中國高級貿易談判代表李成剛本周將赴華盛頓會見美國官員。兩大經濟體正尋求在當前關稅休戰期後開闢新的合作路徑。
該發言人週一晚間表示,作為中國國際貿易代表的李成剛近期曾與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共同參與中美貿易談判,此行可能與美國副部長級官員會晤,並強調此次訪問不屬於正式談判環節。
一位熟悉談判的美國消息人士稱,李成剛與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裏爾之間沒有安排會晤,且此次訪問並非應美方要求。
該消息人士因未獲授權公開談論此事而要求匿名,稱華盛頓方面並不認為李在國是通過特朗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建立的管道規劃未來貿易談判的主要對話者。
該角色將由中國經濟掌門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共同承擔。
《華爾街日報》週一率先報導李成剛將赴美訪問的消息。
太平洋兩岸的貿易商正密切關注本月最新關稅延期措施是否將永久化,以及特朗普是否會再次對華進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從而顛覆全球供應鏈。
美國零售商正為關鍵的年末假日季囤積商品,而被全球最大消費經濟體拒之門外的中國生產商則表示已進入“生存模式”,正爭相在其他市場搶佔份額以維持運營。
全球兩大經濟體於8月11日達成協議,將關稅休戰期延長90天,維持對華進口商品30%的關稅及中國對美商品10%的關稅。該延期協議主要於七月下旬在斯德哥爾摩談判達成,由賀一正與貝森特牽頭,李成剛與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裏爾共同參與。
經濟學家警告稱,一旦特朗普的關稅超過35%,對中國出口商而言將變得難以承受。
農業分歧
消息人士稱,鑒於中國駐美大使近期對特朗普貿易政策發表了尖銳批評,此次訪問時機尤為尷尬。
謝鋒大使週五在華盛頓大豆行業活動上發表演講時稱,“(美國)保護主義盛行,給中美農業合作蒙上陰影”,並指特朗普政府限制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對手”購買農田的計畫是“政治操弄”。
農業已成為主要爭議點,因中國買家回避大豆等美國農產品——目前這些產品需繳納23%關稅——使美國農民陷入困境。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加大農產品採購力度將顯著縮減對美貿易順差,這也是北京方面為履行2020年特朗普首任期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中增加採購承諾的途徑。新冠疫情暴發後這些採購承諾始終未能兌現,中國隨後將大豆採購轉向巴西。
但北京方面認為此次能爭取到更有利的協議。
經濟學人智庫駐北京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臣表示:“中方訴求將包括降低關稅,並可能要求獲取美國尖端技術。”
“白宮是否接受這些要求以及將提出何種交換條件尚不明朗。”
這位美國消息人士補充稱,中國增加農產品採購以縮小美國貿易逆差是合乎邏輯的,同時指出北京方面已採取措施削減美國農產品採購量。
李成剛此行將延續自五月以來中美三輪貿易談判的進程——此前談判分別在日內瓦、倫敦以及本月初的斯德哥爾摩舉行。
中國高級貿易談判代表上次訪美是在2023年11月,時任商務部部長何立峰在三藩市會晤時任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此行系為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做準備。
時任副總理劉鶴作為何立峰的前任,是最後一位赴華盛頓進行雙邊會談的中國貿易高官。2020年1月,他與特朗普政府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北京將在兩年內增加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採購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