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人工智慧、半導體、太空……說到有人正試圖主宰這些領域時,人們可能會想到美國的埃隆·馬斯克,但事實並非如此,答案是中國。
今年是“中國製造2025”的收官之年,雖然這一年尚未結束,但中國已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車用動力電池、無人機等多個領域穩居全球頭把交椅。
近年來,儘管美國對中國實施了限制,但在電動汽車必不可少的功率半導體、韓國三星電子擅長的半導體記憶體以及索尼集團率先開發的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感測器等領域,中國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日本有多少人知道中國的記憶體生產巨頭長江存儲、半導體代工製造商中芯國際和半導體裝備生產商北方華創等企業?
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組織預測,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已從2014年的14%上升至2023年的23%,預計到2027年將接近27%。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重大變化。
這讓美國特別焦慮。旨在振興製造業的特朗普政府承諾將汽車供應鏈和半導體生產帶回美國。
2023年,耶魯大學講師邁克爾·佈雷內斯在《外交》雙月刊上援引數據指出:“美國國防工業未能滿足美國及其盟友更廣泛的安全需求。”《紐約時報》2024年的一篇報導也就美國無法建造軍艦這一“難以忽視的事實”敲響警鐘。
據熟悉美中產業問題的專家、築波大學名譽教授遠藤譽介紹,美國船舶生產能力與中國的差距已經超過500倍,這一結論基於聯合國統計數據和行業調查。
美國的船舶製造業和汽車行業一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衰落。
對於造船業的忽視也加劇了包括美國鋼鐵公司在內的美國鋼鐵業的衰落。而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大力提振造船業,這一過程不僅涉及鋼鐵行業,還涉及海運和港口行業,並在30多年的時間裏崛起成為船舶工業第一大國。
特朗普政府3月份宣佈將在白宮設立“造船辦公室”。政府在致力於恢復造船技術的同時也想振興鋼鐵行業,但問題是近半個世紀的空白如何填補?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正在各國蠶食特斯拉和日本企業的市場。一種微弱的聲音若隱若現,“我們無法再與中國製造商競爭”,因為中國製造商已經掌握了車用動力電池領域的控制權,可以用較低成本生產電動汽車。
在智能手機領域,華為的操作系統“鴻蒙”在中國的份額已經超越蘋果的iOS。
美國對技術外流採取強硬政策的目的本是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但是否能促成美國製造業的復興,是否能確保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優勢,還很難下判斷。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