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晨星報》網站12月28日發表題為《中國的“綠色長城”是地球的希望》的文章,作者是卡洛斯·馬丁內斯。文章摘編如下:
1978年,中國啟動“三北”防護林(“綠色長城”)工程,旨在打造一條從西北部的新疆延伸至東北黑龍江的森林鏈,以阻止戈壁和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進一步擴張。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稱,該工程“極大地提高了工程區域內的森林覆蓋率,有效防治了荒漠化,改善了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整體狀況,增強了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抵禦能力及適應能力”。
此外,“得益於林果相關產業的發展,數以千萬計的當地民眾已擺脫貧困”。
今年11月,“綠色長城”工程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因為有消息宣佈,塔克拉瑪幹沙漠已被一條長達3046公里的綠化帶完全環繞,這條綠化帶由紅柳、梭梭、胡楊等耐旱植物組成。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如今環繞它的林帶構成了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
過去幾十年裏,中國一直是世界造林領域的領導者。1980年,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2%。經過一場系統性綠化行動,如今覆蓋率已達到24%。
不過,近幾十年來,全球的荒漠化進程加快了。戰爭、動盪和貧困都會與荒漠化產生相互強化的效應。利比亞的“大人工河工程”將沙漠中古老地下蓄水層中的水輸送到沿海城市和農田。可悲的是,在2011年北約發動的政權更迭戰爭中,“大人工河工程”成為蓄意攻擊的目標。鑒於利比亞持續的政治動盪,它至今尚未得到妥善修復。
慶倖的是,當北約國家四處製造戰爭和動盪之際,中國一直在積極與世界各國攜手防治荒漠化,分享自身經驗並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施荒漠化防治戰略。
中國為非洲和亞洲眾多植樹造林專案作出了貢獻。中國為受荒漠化困擾的國家提供資金援助、設備以及技術支持,還分享固沙、節水農業和造林技術。中國正與非洲聯盟密切合作,以支持非洲自身的“綠色長城”計畫。
中國“綠色長城”工程的規模再次彰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對人民長遠福祉的投入。
中國投身國際合作的做法也與美國及其盟友大搞霸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