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不斷累積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再次被寄予厚望。中國積極優化疫情防控政策,外國企業代表和國際專家學者認為,人員流動和交往的增加,將有助於激發中國經濟活力和潛力,對世界經濟復蘇增長帶來重大利好。
《華盛頓郵報》稱,中國優化防疫措施,為消費者和商業活動的反彈奠定了基礎,有助於防止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報導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的話稱,中國經濟復蘇的能力“很可能是2023年全球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2%,此前為4.4%。美國銀行1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91%的理財經理認為中國將在2023年“全面重新開放”,這一比例與2022年12月相比有顯著增長,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也為17年來最高。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稱,摩根士丹利一個月內兩度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中國最新外貿數據為相應預測提供支撐,海關總署發佈數據:202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全年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關口,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中國對外貿易再創佳績,並成為全球經濟復蘇中心,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基於對疫情的成功控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高於預期,提高之前的預測是因為消費和投資意外強勁,中國調整優化防疫政策提供了推動力。同時該組織也警告說,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是由發達經濟體造成的。預計2023年美國的經濟增長將降至1.4%,歐元區的增長將降至0.7%,而英國經濟將出現收縮。中國國家統計局宣佈,1月份反映工業健康狀況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而上月為47%。這個指數高於50%意味著生產處於增長階段。在工業部門之外,得益於農曆新年假期對消費和旅遊業的季節性推動,反彈更為明顯,包括服務業在內的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從去年12月的41.6%躍升至54.4%。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理念、信心和具體的行動上。從理念上看,在部分國家對全球化有所懷疑的時候,中國深謀遠慮,始終堅定地支持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堅定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對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貢獻顯著,發揮出“穩定錨”的作用,極大地增加了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信心。在國際形勢嚴峻複雜的背景下,中國持續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保證生產鏈價值鏈正常運轉,以實際行動在國際競爭、地緣衝突、防控疫情中展現充足的韌性。
一系列數據有力表明,中國正在引領全球經濟復蘇。隨著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深化合作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加速推進,中國對全球復蘇的助力必將持續下去。面對這些事實,一些分析師及所謂的金融家、億萬富翁卻毫無根據地唱衰中國經濟、防疫成果,部分媒體也宣稱“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可能會拖累全球經濟,實在是不可理喻、可笑至極!
文/加拿大國際學者 勞倫斯
來源:國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