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生態環境部在16日當天公佈,中國自1991年加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下簡稱《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來,如期實現了各階段履約目標。履約30多年來,中國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總量約62.8萬噸,占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同時累計避免了260多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排放,為推動全球臭氧層逐步恢復作出重要貢獻,也為減緩氣候變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於1987年,旨在通過採取全球行動逐步停止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2016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方達成《基加里修正案》,決定對導致全球變暖的強效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實施管控和削減。據科學評估,國際社會履行《基加里修正案》管控要求,到2100年,最多可避免全球平均升溫0.5攝氏度,氣候效益十分顯著。
中國生態環境部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多措並舉,推動HFCs履約管控,並取得積極進展。其中,通過實施配額許可管理,實現HFCs總量控制目標。2024年度,中國核發HFCs生產配額,用於中國國內使用的配額分別折合14.49億噸和6.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相較2024年度配額總量分別壓減4.04億噸和2.6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中國自2021年接受《基加里修正案》起,建立並嚴格執行HFCs進出口許可管理,每年開展HFCs進出口審批近3萬批次,阻止HFCs潛在非法貿易59批次,涉及HFCs數量折合約14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與此同時,中國還加強HFCs履約管控的科學技術研究。比如,在山東長島等地逐步完善HFCs和消耗臭氧層物質大氣監測網絡建設,構建中國履約成效評估和預測預警評估體系;推動汽車、家電等行業加快HFCs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研發,以履約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等。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