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運行三周年之際,《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在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上發佈。報告顯示,2023年電力碳排放強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全國碳市場推進行業減排效果逐步顯現,碳市場在碳定價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
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制度安排。中國碳市場由全國統一的強制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願性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組成。2021年7月,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
“相較於強制性限產限排,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手段配置碳排放資源,企業減排方式更加靈活,更有利於促進行業減排。”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
趙英民介紹了一組數字:在保障電力行業快速發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2023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較2018年下降2.38%,電力碳排放強度較2018年下降8.78%,“通過碳市場推動溫室氣體減排,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激勵先進、約束落後的導向作用更加明顯”。
據瞭解,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目前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建設運行,第二個履約週期共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壓實了企業碳減排主體責任,樹立了企業“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報告顯示,目前,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內控制度,其中超過80%配備了專職人員負責碳資產管理,並將碳資產管理納入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絕大多數重點排放單位對自身減排潛力和成本進行了評估,主動採取低碳技術改造、生產流程優化等減排措施,並進行內部碳減排考核。
碳市場的活躍度明顯增強,第二個履約週期參與交易的企業數量比第一個履約週期上漲32%。2023年底,碳市場的收盤價為79.42億元每噸,比開市首日開盤價上漲65.45%。根據全國碳市場資訊網的數據,截至7月17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量達4.66億噸,累計成交額達270.26億元。
今年1月25日,國務院頒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項法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及相關活動的主要環節和各主體的法律責任。隨著該條例的頒佈實施以及第三個履約週期相關工作的持續推進,碳交易價格也在平穩上揚。今年4月24日,碳價一度突破每噸100元,目前在90元每噸左右波動。
報告認為,碳排放權的綠色金融屬性逐步獲得市場認可,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配額質押等錨定了基準價格,撬動了更多綠色低碳投資,促進行業能效提升、能源結構調整,顯現出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今天在會上表示,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儘快將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重點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持續強化數據品質管理,逐步推行配額有償分配,不斷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研究探索碳金融活動的可行路徑,充分發揮碳市場推動低成本溫室氣體減排功能,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此次報告是在2022年12月發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報告》後,是關於全國碳市場進展的最新報告。趙英民表示,未來,生態環境部將持續發佈全國碳市場年度情況報告。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