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迎來運行四周年。截至當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下稱,“CEA”)累計成交量達6.73億噸,累計成交額462.49億元。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以來,全國碳市場共運行了965個交易日,CEA平均收盤價報69.73元/噸,2024年11月最高漲超105元/噸,較啟動日48元/噸的開盤價翻倍。
作為碳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碳價自碳市場啟動以來逐年上漲。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數據,過去四個週期,CEA平均收盤價分別為52.84元/噸、57.05元/噸、80.08元/噸、89.06元/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價格階段性走低,5月最低跌至70元/噸以下。目前,碳價維持在每噸70元至80元之間,截至7月16日,CEA平均收盤價報72.98元/噸,較去年高點跌超30%。
建信期貨表示,短期來看,全國碳價格在供需階段錯配中承壓下行,初步探底支撐後保持穩定,逐漸進入履約期時,價格將在放量中得到支撐。中期來看,隨著碳排放基準值和修正係數的收緊以及配額發放的方法逐漸完善,全國碳市場價格回落後仍有階段性反彈的階段,全國碳市場總體將延續平穩運行態勢。
過去一年,全國碳市場在交易機制和行業覆蓋面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上海環交所近期宣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啟用單向競價交易方式,標誌著我國碳交易在市場化定價與規範化運行方面邁出新的一步。該機制採用統一價或申報價成交模式,設置最小申報數量和價格限制,每週開放多個交易時段。
上海環交所表示,單向競價將滿足各行業對配額的不同需求,進一步提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力,完善碳價形成機制,推動碳排放配額流動和高效配置。
行業擴圍是今年全國碳市場最顯著的變革。2025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方案要求鋼鐵、水泥和鋁冶煉行業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案預計將涉及1500家企業共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量。
全國碳市場控排行業從單一的發電行業擴展至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年覆蓋排放量提升至80億噸左右,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從40%升至60%以上。
業內預計,行業擴容後,不同行業減排成本和路徑差異將更有利於發揮碳市場資源配置和定價作用,推動碳市場深化發展。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