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Brenda Goh and Nicoco Chan 報導 過去三年,對謝丹丹一家而言堪稱十餘年養殖生涯中最艱難的時期。他們培育的正是中國最負盛名的美食珍饈之一——因蟹鉗上密佈絨毛而得名的“毛蟹”。
“從2022年起,天氣似乎逐年惡化,”這位34歲的養殖戶站在裝滿螃蟹的水池旁說道。這些因肉質鮮甜、蟹黃金黃而備受追捧的螃蟹,此刻正被她用稻草包裹,準備裝箱運往各地。
“我們已做好心理準備承受這些損失。”
自2022年起,異常高溫與超長夏季打亂了繁殖週期,使謝女士等江蘇陽澄湖養殖戶被迫探索新方法維持蟹群存活。
這種又名“中華絨螯蟹”的物種,每四只出口至新加坡、日本等國時售價可達數百美元。
“務農者全憑天意。”謝女士坦言。去年東海岸遭遇1949年以來最強颱風,撕毀漁網並摧毀增氧系統,令當地養殖戶蒙受重創。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環境專家梁家輝指出,異常高溫對螃蟹構成三重威脅:延緩生長速度、降低水體含氧量、加速細菌滋生。
蘇州以出產美味螃蟹聞名,今年盛夏湖區氣溫持續高於30攝氏度(86華氏度),直至10月下旬才回落,導致螃蟹成熟期延遲,人們對豐收的期待就此破滅。
這種勞動密集型養殖始於養殖戶將蟹苗在池塘中培育約一年,隨後轉移至湖中圍欄養殖場,讓蟹只隨生長蛻殼。謝先生表示,從三月到傳統九月收蟹季開始期間,蟹只約蛻殼五次。
但高溫不僅會延遲成熟期,更可能在蛻殼過程中致蟹死亡。謝某透露,2022年養殖戶曾向水中投擲冰塊降溫。
過去三年間,中國東部地區屢現高溫漫長夏季,早在七月便出現連續多日40℃(104℉)以上的高溫。
氣象部門9月指出,今年夏季是中國自1961年以來最熱的夏季,而同期北方降雨持續時間最長,這些擾亂性天氣被科學家歸因於氣候變化。
梁先生提出選擇性育種作為可能的解決方案,即挑選耐高溫能力更強的螃蟹進行繁殖。
當局預計今年湖區蟹產量將達10350噸,基本與往年持平——去年受颱風影響產量曾降至9900噸。
螃蟹養殖戶或許祈盼來年天氣轉好,但謝先生坦言他們終究無能為力。
“我們只能觀察毛蟹能否適應環境,若無法適應,這個產業或許就會消失。對此我們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