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大樓裏,每個預報員的辦公桌上都貼著明信片大小的國旗,包括巴巴多斯和巴拉圭,這在單調的工作崗位上顯得格外顯眼。自1988年該機構設立國際服務台以來,已有數十個國家派出科學家接受美國專家的培訓,這些國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今,該專案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來源,在氣候變化導致天氣出現新的極端情況下,為急需高質量天氣預報的國家提供免費數據和專業知識。但隨著特朗普準備重新上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影響力和資金正受到威脅。而這為一個新的全球領導者中國創造了一個機會。
中國希望成為“氣象強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在全球氣象治理中獲得更大發言權作為國家優先事項。為此,從2013年到2023年,中國在氣候外交方面的支出增加了近500%,他們遵循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向其他國家提供財政幫助和支持,以促進中國技術和服務的使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前代理首席科學家克雷格·麥克林說:“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場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競爭。如果我們選擇放棄,就會失去競爭優勢。”
在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保守的美國傳統基金會的“2025計畫”政策路線圖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應該“分拆並縮小規模”。路線圖呼籲該機構停止大部分氣候研究,並要求將天氣預報完全私有化。一些前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官員擔心,這些計畫將成為削弱該機構的藍圖,尤其是在特朗普任命路線圖的作者擔任有影響力的內閣職務之際。
預測天氣是一項全球性工作,需要各國交換大量數據,以建立覆蓋全球的科學模型。專家表示,如果特朗普取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天氣預報業務或停止分享有價值的氣候資訊,世界各地都將感受到損失,對幾十年來一直依賴美國免費工具和培訓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將最為痛苦。
美中競爭已經主導科技和貿易,而今氣候問題將成為又一個引爆點。在最近的文章中,中國氣象局官員得出結論,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全球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嚴峻。
11月,近200個締約方齊聚阿塞拜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中國借此機會推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專案,將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提供培訓獎學金,讓他們與中國專家一起學習,幫助他們更好地預測熱浪、洪水和乾旱等威脅。
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把這個專案比作“授人以漁”,說它將幫助發展中國家,同時傳播“中國智慧”。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和西南太平洋區域辦公室主任本·丘吉爾說,該專案旨在建立友好關係,顯然是關於貿易、影響力和地緣政治的,這無法逃避。儘管如此,他依然認為,這是一項“有價值的投資”。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