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一座科研大樓的門廳裏有一面專利牆,牆上陳列著百餘張證書,這些證書排列整齊,一根天鵝絨繩子下掛著一排瓶子,瓶子裏是受這些專利證書保護的創新成果——種子。
中國科學院以及中國各地的研究機構對糧食作物的生物學展開大量研究。過去幾年裏,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改善高粱和小米等作物在鹽鹼地中生長能力的基因、一種可使玉米產量提高約10%的基因等。去年秋天,貴州農民完成了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培育的基因改進型巨型稻的第二次收穫。
植物科學研究的興起在中國並非孤例。《經濟學人》週刊曾就中國科研狀況展開調查,詢問中國有朝一日能否成為科學超級大國。今天,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肯定答案。中國科學家最近在兩項備受關注的高質量科學指標上取得優勢,中國一流研究成果的增長沒有放緩的跡象。
衡量一國科研品質的一個方法是統計每年產生的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根據科睿唯安公司的數據,2003年美國發表的此類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是中國的20倍。到2013年,美國的頂級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4倍,而最新公佈的2022年論文分析數據顯示,中國已同時超越美國和歐盟。
中國如今還在其他一些指標上引領世界。中國位列自然指數排行榜的榜首——這項由《自然》週刊編制的指數統計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數量。2014年該指數首次推出時,中國位居第二。到2023年,中國已經升至榜首。
根據萊頓大學統計的科研成果數量排行榜,現在有6所中國大學或科研機構名列世界前十,而進入自然指數排行榜前十名的中國機構有6家。它們的名字或許在西方還不是家喻戶曉,但請開始習慣於把浙大、上海交大和北大當作與劍橋、哈佛等同水準的大學。
根據自然指數和論文引用指標,今天中國在物理、化學及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應用研究是中國的強項。例如,中國有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論文遙遙領先。在把陽光轉化為電力方面,這種技術可以提供遠高於傳統矽電池的轉換效率。
此外,中國專利申請量也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在與廉價能源結合的情況下,中國強大的產業基礎意味著可以迅速把材料等物理創新投入大規模量產。
中國還在以更為顯著的方式展現其科學實力。本月早些時候,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受控降落到月球背面的一個巨大隕石坑中、鏟起一些岩石樣本、展示一面中國國旗然後啟程返回地球。如果它在本月底成功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從月球難以到達的一面帶回樣本。
中國科學研究品質和數量的增長看起來不大可能會停下來。對科技研究的支出仍在增加——政府已宣佈2024年中央本級科技支出將增加10%。而且中國正在培養大量年輕科學家。中國現在在本科級別培養的一流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人數是美國的2.5倍。預計到2025年,中國大學培養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人數將接近美國的兩倍。
沒有跡象表明中國這個科學巨人不會繼續成長得更加強大。牛津大學研究高等教育的西蒙·馬金森說:“預言中國奇跡見頂將是極其不明智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任何極限。”
來源:消息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