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Philip Blenkinsop 報導 一家中國行業機構表示,歐盟對電動汽車的調查不利於中國製造商,而且不透明,違反了全球貿易規則,甚至在調查結果揭曉之前就已經存在。
歐盟委員會於去年9月啟動了一項調查,調查是否應徵收懲罰性關稅,以保護歐盟生產商免受廉價的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產品的衝擊。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說,他擔心調查結果會 “失真和不客觀”。
他的這番話是在中國最高貿易官員警告布魯塞爾不要採取保護主義之後發表的。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此案中代表 12 家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並於4月11日與歐盟委員會舉行了聽證會。
中國汽車製造商中,比亞迪、吉利和上汽是其中之一。然而,這份數據並未包括中國對歐盟最大的出口商,根據活動組織Transport & Environment的數據,這些出口商在2023年將包括特斯拉(Tesla)和雷諾(Renault)旗下的達契亞(Dacia)。
石永紅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歐盟委員會偏離了選擇最大出口商的原則,似乎有意選擇了三家中資生產商,以得出預先確定的補貼結論。
他說:”這種帶有偏見的樣本選擇玷污了整個調查過程”。
石永紅說,調查還缺乏透明度,歐盟生產商被允許匿名,歐盟提供的數據不足,如對歐盟產業損害的評估。
歐盟委員會表示,調查及其結果將充分尊重歐盟和國際義務。
“歐洲在其境內和全球範圍內都遵守規則。這次反補貼調查是徹底、公正和基於事實的,”一位發言人說。
石永紅說,中國製造商並沒有損害歐盟汽車製造商的利益。他說,與歐盟同行相比,中國製造商專注於不同的細分市場,歐盟行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的主要進口商就是歐盟生產商本身。
他補充說,幾家歐盟製造商已表示反對調查。寶馬公司表示,調查可能弊大於利。
石永紅還說,鑒於歐盟沒有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近 4000 億美元的補貼採取任何行動,而歐盟本身卻向電池和電動汽車生產注入了數十億歐元,此案是 “歐盟雙重標準的完美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