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中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中國旅遊報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幾年明顯感受到中國旅遊的“智慧含量”持續提升,新技術與旅遊業融合走向深入,智慧旅遊便利了遊客出行,也推動了旅遊目的地管理精細化、服務精准化、行銷精確化。
“近年來,我們積極打造數智文旅品牌,依託大理‘蒼洱雲’數字平臺,探索‘人工智慧+文旅’模式。”中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陳真永介紹,大理的城市級官方虛擬數字人“大理小金花”已作為“大理美好推介官”在全網上線,可幫助遊客解鎖“在大理愛上生活”的100種方式,還可為遊客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旅遊推介和服務。截至目前,“在大理愛上生活”“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全網話題閱讀量達320億次。
“目前,雲岡石窟三分之二的洞窟已完成數據採集,數位化技術運用於雲岡石窟保護、研究、管理和利用多個領域。”中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介紹,雲岡研究院擁有超級算力中心,這在文博界十分領先。數位化技術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傳播手段,在洞窟虛擬展示、多樣化傳播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將借助科技手段,有針對性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內容,讓遊客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雲岡石窟的魅力。”
中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第九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施衛東建議,要加快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體系,通過加快旅遊目的地5G基站、大數據中心、雲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文旅資源分佈、消費行為、社會輿情等分析,提升決策效率;推動落實數位化轉型、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數位化閘機、攝像頭網路等數字系統,提高統計準確性、管理安全性、服務便捷性;緊抓“文旅+”融合發展契機,深入推動數據要素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加速數字技術在旅遊業各環節的融合創新。
中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表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社會各領域,旅遊業也不例外。他建議全面梳理旅遊數據,為旅遊規劃提供數據支持;借助人工智慧精准行銷,向遊客推送個性化的旅遊產品和優惠資訊;充分利用AR等新技術,讓遊客更加方便地獲取歷史文化、背景故事等資訊,使遊覽更加生動有趣。“還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遊客提供高速、穩定的網路連接;完善智能設施,推動旅遊應急指揮中心、智能閘機、景區智慧屏等設施改造升級;引導停車場、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等數位化與智能化改造;聚焦旅遊場景應用,鼓勵研發智慧旅遊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打造有競爭力和有特色的品牌。”
中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認為,人工智慧在文旅行業的應用空間非常廣闊。“比如,文博場館引入人工智慧講解,讓遊客可以在聽講解時提問,與人工智慧互動。上海科技館推出人工智慧講解設備之後,出租設備的收入較往年提高了三倍,非常受遊客歡迎。我們還應用VR等新技術,推出了‘行走的天文館’,讓邊遠山區的孩子們不用到場館就可以體驗。”
“在雲南,以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等需求為導向,以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等新技術為支撐的智慧景區系統應用廣泛。”在中國人大代表、昆明聚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運營總監潘本芳看來,智慧旅遊是數字技術與旅遊業不斷融合的結果,是新質生產力在旅遊發展中的重要體現。智慧旅遊不斷拓展新玩法,可以優化遊客的遊玩體驗,個性化推薦系統、社交媒體監測工具等數智化技術也可以為旅遊目的地行銷提供助力,顯著提升行銷效率和效果。發展智慧旅遊還應關注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出遊意願,簡化操作流程、增加語音提示等功能,讓老年遊客更好地享受智能化帶來的便利。
“科技在推動旅遊業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用新技術對傳統旅遊產品進行創新升級勢在必行。”中國人大代表、南京圖書館參考諮詢部主任劉忠斌建議各地夯實基礎設施,加快推進5G在重點景區、度假區、文博場館全覆蓋,綜合運用5G、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重點景區、酒店及重點交通設施、文旅場館進行智能化提升改造,打造可交互、沉浸感強的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博物館等。他還建議整合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服務場館和旅遊景區、主題樂園、酒店、餐飲店、購物中心等旅遊消費數據資源,打造集資源、合作、交流、服務於一體的文旅融合資訊服務平臺。
中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說,人工智慧應用已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旅遊應用方面,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大模型,為遊客提供個性化旅遊服務,運用新技術豐富旅遊場景,拓展更多新體驗。“總之,數字技術可以為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來源: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