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投資者們現在熱衷談論的是,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如何與美國一較高下,以及如何挑戰美國的科技主導地位。
有一種被廣為接受的觀點是,中國的“工程師紅利”終於開始收穫回報。根據公開的數據,2000年至2020年間,中國工程師總量從521.0萬人激增至1765.3萬人。這種觀點認為,中國這樣的人才儲備規模可以令國家擁有提升其製造業的可能性。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不應該對DeepSeek的出現感到意外。規模很重要。更大規模的人才庫本身就讓中國有更大機會推出顛覆性技術。根據保爾森基金會下屬麥克羅波洛智庫的數據,2022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中,有47%的人本科學業是在中國完成的,而在美國讀完本科的僅占18%。去年,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較前年上升一位至第十一位。
與此同時,要判斷中國能取得何等成就,不能只看處於該國最頂尖的1%科技人才群體。如今,來自排名較低大學和生活在較小城市的畢業生,正攜著令人目眩的創新閃亮登場。
這種情況必須歸功於中國領導人對高等教育的重視。與此同時,工程學是最熱門的研究生專業之一。
對於一直在與人口出生率下降趨勢作鬥爭的中國政府來說,這是一種可喜的寬慰。
工程師敘事預示著一種新的增長模式。是的,中國的勞動力正在經受老齡化挑戰。是的,與東南亞相比,中國的工資水準對於生產智能手機和服裝等傳統出口產品來說顯得太高了。但中國的工程師隊伍仍然年輕、成本低且人員充足。因此,他們為中國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在生物科技、人形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應用研發領域與西方掰手腕。
毫無疑問,北京將加倍努力借助自己的工程人才庫,開闢新的增長點。因此,那些看好美國科技行業的人必須考慮中國帶來的結構性挑戰:中國會像曾經主導服裝和家居用品行業那樣,取得科技行業主導權嗎?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