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介紹,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出口繼續增長61.5%。烹調、清潔、送餐、娛樂等機器人越來越智能,為全球消費者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與出口市場表現相呼應,國內機器人企業正迎來一波資本化浪潮。極智嘉剛剛於上周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機器人企業H股IPO,也是年內香港市場規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業 IPO。
除極智嘉外,雲跡科技、埃斯頓、兆威機電、三花智控、石頭科技、臥安機器人、樂動機器人、斯坦德機器人及上海仙工智能科技等企業均已遞交招股書。《科創板日報》還獲悉,多家工業機器人企業正籌備港股上市,行業資本化進程明顯提速。
針對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前景,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向《科創板日報》分析,70%的工業領域適合傳統的工業機器人機械臂來做,剩下30%屬於羽量級工業的領域,其中會有20%適合人形機器人,10%由人類專家完成,就能極大地降低電動車、手機等產品的生產成本。
不過,田豐也強調,現階段人與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臂等的協同,還處於早期,都在測試驗證過程中。
談及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優艾智合副總裁關健也認為,眼下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
前不久,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優艾智合與華為雲推進半導體製造具身智能應用,即時同步生產系統,更新任務規劃,完成物料智能搬運及運輸。
據悉,優艾智合正在嘗試把人形機器人在生產製造的周邊配套設施中進行探索,比如廠區標配的動力廠房、變電站、危險品庫等。
“這些配套場景所涉及的工作,對操作的一次成功率和一致性要求沒有那麼高,並且往往需要流動地捕捉廠房裏的特徵資訊,比如指示燈儀錶,或某一些設備告警的時候,及時在現場瞭解設備運行的第一手資訊,包括聲紋、氣體、視覺以及溫度等多模態資訊。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匹配人形機器人對模態感知的高泛化特徵。”
在關健看來,工業領域對極致效率的追求,與家用機器人追求的泛化訓練會有所差異。
“這就好比工業領域的明珠,從來不是蘋果手機這樣的通用設備,而是類似於阿斯麥光刻機這樣擁有極致效率的專業設備。通用泛化訓練的有限成功率,與工業領域強調以安全和可靠性為前提,存在矛盾。在工業場景中,絕對的泛化和絕對的效率之間,尚不能實現兩全的平衡。如果說家用機器人屬於泛化的極端,搬運晶圓的操作屬於標準化的另一極端,那麼絕大多數的工業場景會落在這兩個極端中的某一個度。”
具身智能可分為“本體、小腦、大腦”三大核心問題。本體是機器人的機械部分, 包括由機身、手臂、末端操作器等。TrendForce集邦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已有11家主流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在2024年開啟量產計畫,預計2025年人形機器人本體產值將超過45億元。
機器人“大腦”負責決策和感知,“小腦”則專注於平衡與運動協調。國內企業大部分在機器人本體和小腦上有所突破,但在大腦能力方面仍存差距。多名業內專家表示,大腦、小腦、本體三者融合發展,才是機器人量產交付的關鍵。
目前,已有不少機器人企業正在進行大腦研發。今年3月,智源研究院發佈首個跨本體具身大小腦協作框架RoboOS與開源具身大腦RoboBrain。7月14日,智源研究院宣佈,具身大腦RoboBrain 2.0及RoboOS 2.0已全面開源。
關健認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大腦未來將是雲端集群化與本地分佈式相結合。
“這有點類似於科幻電影裏的蜂群系統,一些決策依靠本地機器人的內部算力,比如需要毫秒級反應的安全動作。另一些決策則依賴於集群化的效能提升。集群式的智慧算力應該是機器人大腦的核心部分,通過部署在邊緣或者是更上層的雲端來控制整個集群,達到整體效能最大化。”
關健進一步指出,機器人的肢體也應是解耦合的方式。“比如,機器人的眼睛可以是長焦的眼睛、微距的眼睛、廣角的眼睛,或是工業級精度的眼睛,這在不同場景下是差異化的。手臂可能是12公斤負載的協作型機械臂,也可能是大型的工業機械臂。在需要有腿的地方有腿,需要有輪式底盤的時候有輪子,都是根據場景決定的。”
從更長遠來看,整個工廠應該形成完整的具身智能體。“從安防領域的攝像頭和感測器自動控制的,到設備控制,再到物流機器人等等,構成一個完整的具身智能,這也與智慧工廠概念完全吻合,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視角。”關健說。
來源:中國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