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江西婺源縣秋口鎮石門村考察時強調: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一理念深刻詮釋了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生態、經濟、民生”的協同邏輯。
婺源縣作為中國鄉村振興的縣域典範,正以系統性實踐回應國際社會對“綠色增長”的關切。當地通過六大戰略工程——人居環境系統升級、古村落活態保護、全域旅遊品質化、茶產業價值鏈重塑、共同富裕機制創新、基層治理效能提升,正在打造“美麗中國”與“幸福生活”的雙重樣板。這些實踐不僅展現了中國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中的制度創新,更提供了可複製的“生態價值轉化”全球方案。
山水起舞 鄉村風景美起來
“古樹成林,鮮花盛開,碧波蕩漾,粉牆黛瓦,炊煙嫋嫋……”3月,婺源縣思口鎮漳村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漳村,始建於宋朝,原是四省通衢的徽商古埠,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四方遊客前來旅遊拍攝,成為遠近聞名的攝影村。
近年來,婺源圍繞“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勇當綠色崛起先鋒”目標,通過整合各大村落的生態、產業、人文資源和稟賦,或單打獨鬥,或村村聯手,或與景區聯合,打造自然生態型、景村結合型、歷史文化型、產業結合型等各具特色的景觀村落,有序建設了慶源、詩春、菊徑、官橋、遊山、冷水亭、玉坦、曹門等一批秀美鄉村,打造了一批攝影村、影視村、驢友村、紅色旅遊村等“零門票”鄉村旅遊點,進而以點帶面、串珠成鏈,實現全域景點聯動發展。
與此同時,婺源把徽派元素作為鄉村風貌的主色調,唱好保徽、改徽、建徽“三部曲”,採用微改造、小改進、精提升模式,全面實施彩化森林、景化通道、花化鄉村、果化庭院、美化全域“五化”行動,打造了32個以秋口鎮石門村為中心、輻射聯動全域的“四融一共”和美鄉村。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清代詩人齊彥槐筆下的婺源,如同一幅古韻悠悠的水墨畫卷。在篁嶺看色彩絢麗的曬秋,在江嶺景區欣賞油菜花海,在龍尾村的徽派建築中聽細雨從天井落下的聲音……如今到婺源,無論哪個季節,隨意走進任何一個村子,幾乎都有令人欣喜的景色。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婺源大力建設中國最美鄉村,這裏粉牆黛瓦,青山綠水,田園錯落,村莊星羅棋佈,恰到好處地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先後吸引了《原鄉》《致青春》等400餘部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是一座景色絕佳的天然影視城。如今,全縣整個縣域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全國唯一的3A級旅遊景區,“跟著電影遊婺源”成為全域旅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龍頭帶動 鄉村產業旺起來
油菜花是婺源鄉村旅遊的“成名曲”,每年三四月,婺源縣10餘萬畝油菜花海都會吸引八方遊客。
來婺源,上春山,賞花海。
盎然的春意背後,是這片土地煥發出的嶄新氣象。從單純的賞花觀景,到不斷豐富旅遊內容,婺源縣文化和旅遊企業積極探索新的旅遊亮點,推動鄉村旅遊由觀光遊向體驗遊轉型升級,從“一季遊”向“全季遊”提升。把各種元素融入賞花遊,讓遊客在賞花時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油菜花音樂節、國風花田走秀、油菜花田藝術、油菜花叢小火車、江嶺雲上露營地等專案深受遊客喜愛。升級改造江灣、臥龍穀、靈岩洞、汪口等一批傳統景區,高品位開發篁嶺、婺女洲、夢裏老家、水墨上河等一批投資20億元以上的新景區,不斷強化“生態人文、贛風徽韻、旅居樂遊、夢裏老家”的獨特旅遊品牌辨識度和“國際鄉村度假旅居目的地”理念。鄉村旅遊持續創新發展,“賞楓曬秋”“古村民宿”“夢裏老家”“最美鄉村過大年·非遺賀新春”,成為婺源旅遊一個個熱門IP。
婺源深入挖掘地域特色,鄉村旅遊文旅產業向高而攀、勢如破竹。引進洲際英迪格、福朋喜來登等一批國際品牌酒店。培育鄉村民宿1100餘家,其中獲評全國甲級、乙級民宿4家。2024年,全縣接待遊客2803.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76.2億元,分別增長7%、7.5%。篁嶺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婺源旅遊步入了“雙5A時代”。
婺源發揮生態和產業優勢,大力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責、行業自律、海關監管”集約化監管模式,加快建設出口茶葉“大基地”專案,對符合縣域統一管理和海關監管要求的茶葉種植基地予以整體備案。除茶葉之外,婺源米酒、婺源皇菊、荷包紅鯉魚、冷水魚、江灣雪梨、婺源糯米糕等特色產業也日益發展壯大。婺源還堅持“一村一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進一步完善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切實盤活集體資產、做強實體經濟、推動利益聯結,以鄉村產業大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點綠成金 鄉村生活富起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買不來、借不到的財富。歷史上,婺源百姓“靠山吃山”,養成了尊重自然、敬畏山水的生態自覺,留下了“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村規民約和“養生禁示”“封河禁漁”等自治石碑。現如今,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縣、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一張張耀眼的生態名片,釋放的是“綠色生態”的紅利。
珍珠山鄉以“旅遊+體育”為發展突破口,先後建設了國際一流山地自行車賽道、古驛道珍珠山環線、全民健身場館、農耕園等一批體育設施,吸引著各類賽事落地舉辦,讓隨賽旅行的運動員和遊客體驗當地特色民俗風情,也讓當地村民在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享受體育旅遊帶來的可觀收益。在黃砂村村民汪彩眉家,牆面上噴繪著體操主題民宿字樣。走進這棟三層民居,牆面上、樓梯口、房間門牌,隨處可見單杠、鞍馬等體操技術動作說明以及體操名將的介紹。今年40多歲的汪彩眉說,2018年她辦起了這家有5個房間的民宿,一年能賺5萬元。
江灣鎮篁嶺村這個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曾一度陷入發展困境。2009年,篁嶺景區通過整體搬遷、精准返遷、產業致富“三部曲”,僅用3年,就讓篁嶺村從一個交通不便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小康示範村。近兩年來,篁嶺景區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4年12月27日,婺源篁嶺景區正式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24年,景區接待遊客高達310萬人次。村民也從中獲益,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最高家庭年收入更是增至50萬元以上。更為可喜的是,周邊200餘戶農家樂每戶年增收達6萬元。“人人腰包鼓、戶戶喜笑開”,一幅共同富裕的現實版“篁嶺山居圖”撲面而來。
在不破壞、不消耗自然和文化資產的前提下,“嚴田·望山生活”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示古樸村落魅力,發展特色民宿、景觀研學、網路直播等產業,使得生態設施得以完善,傳統耕作方式得以重現,鄉土遺產得以保留,鄉村治理秩序得以重塑,促進了產業發展、帶動了百姓增收。短短幾年時間,賦春鎮嚴田村常住人口增加了54%、戶籍人口增加了24%,村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
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喚醒了偏遠鄉村的旅遊資源,拓寬了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芳菲三月,伴隨遊客紛至遝來,沱川鄉理坑村的“理尚往來”民宿常常爆滿,民宿業主餘啟紅忙著招呼客人。民宿投資450萬元,有14個房間,旅遊高峰時更是一房難求,2024年純收入近60萬元。如今在婺源,像餘啟紅一樣依託旅遊走上富裕路的人越來越多。全縣直接從事旅遊人員已突破8萬人次,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間接受益者突破25萬人次,占全縣總人口近70%。
處處青山流金,遍地綠水淌銀。一幅景美業旺民富的幸福畫卷正在婺源這個“中國最美鄉村”徐徐展開。(作者 江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