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文章,原題:中國如何借助高科技推動經濟發展邁向高峰 7月,中國召開了一次關鍵的經濟戰略會議,將科技作為戰略和發展計畫的核心,進一步加大對技術的投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形成的一個關鍵結論是,中國的經濟戰略應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品質發展”,這也是促進創新的委婉說法。
在過去的5-7年裡,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隨著美中關係惡化,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發生變化,華盛頓越來越多地使用出口管制和監管工具,不僅是為了限制美國技術流向中國,也是為了說服有時甚至脅迫盟友和夥伴也這樣做。這是中國政府如此強調技術的部分原因,以更好地保護國家免受美國戰略壓力的影響。
幾十年來,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企業和投資基金將共同創新和技術轉讓視為一種商業利益,且是進入中國這一巨大而前景廣闊的市場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現在情況已不再如此。如今,技術已被“泛安全化”,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對中國技術開發持懷疑態度,這些技術包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以及新型合成材料,這些技術既具有商業價值,也可廣泛應用於軍事。
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利用美國在晶片等高端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試圖遏制中國在科技前沿行業的發展雄心。由於幾乎所有新興技術都可以軍民兩用,美國這種“泛安全化”可能會成倍外溢,導致美國公司為了避免觸犯華盛頓政治階層的利益,而預先避免與中國同行建立合作關係。
中國政府正通過大力投資國內科技創新來應對這一情況。未來5年,美中科技關係將不再由過去30年共同開發變革性技術的努力所定義,取而代之的是華盛頓想要主導一切的衝動和中國推動本土自主創新之間的博弈。
但自主創新只是中國發展新興技術戰略的第一支柱。第二和第三支柱可能更為關鍵,能使中國在對跨國公司和市場參與者最重要的行業中具有競爭力,甚至佔據主導地位。
第二支柱,是將技術應用於“舊”行業,使其煥然一“新”,這已經在造船等傳統行業中得到體現。人工智慧和先進計算能力可以用來設計船舶零件,並類比船舶在各種緊急情況和不同海況下的反應。借助電腦模型,可以向客戶展示船舶的各個方面,並加快船舶設計。同理,中國企業也正在將人工智慧應用于先進製造業。
第三支柱,是使中國標準成為公認區域標準和全球標準,這取決於中國利用規模優勢的能力。華盛頓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估計,中國造船廠“現在每年生產的商船總噸位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國擁有14億多的龐大人口、國內市場力量強大。此外,中國在向中東、非洲、東南亞及其他地區出口技術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兩者結合,中國的目標是成為工業和工程領域的標準制定者。
通過整合這三大支柱,“新質生產力”這個看似抽象的短語可以為中國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帶來實實在在的新優勢。與此同時,中國也沒有放棄其技術戰略的第四個也是最傳統的支柱——依然歡迎外國企業。北京方面明確表示,歡迎外國企業的到來,條件是支援並與中國自身的經濟和工業發展需求相連,能幫助中國經濟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或是帶來新技術、工藝和技能。
對於北京來說,核心目標是減少面對外部壓力時的戰略脆弱性,提高生產力,通過掌握先進技術實現市場准入,並制定行業標準。綜合上述因素,從長期來看,這四大支柱構成了中國協調一致的努力,旨在應對外國競爭者,彌補自身短板,並增強競爭力。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