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朝陽公園開通了“五迷”航線,湖中的五只多巴胺彩色氣球更是刷屏社交網路。公園裏還坐落著泡泡瑪特城市樂園、微博IN和阿派朗創造力星球,精釀啤酒節、碳水節、書市、茶香文化節、海沙狂歡節等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
這樣的公園,似乎與80後、90後的童年印象完全不同。
古早公園是什麼樣子?賞花看景是主要功能,如果還能划船,就算是頂配體驗了。逛公園之前,家長會破例多給些零用錢,把書包裏塞滿麵包、飲料和薯片。
現在,公園早就不是旅遊景點了,變成了城市的後花園;逛公園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繁忙都市生活裏愜意的下半場。在公園裏可以幹什麼?答案太多了。或許是跑步划船、野餐研學,也或許是逛市集、聽演唱會、喝茶喝咖啡。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只是躺“坪”看天。
眼下,北京的公園超過了1000個,而且越來越會整活兒,遊客逛完還想逛,待不膩。
公園中的“顯眼包”特別多。最近,龍潭中湖公園的摩天輪之夜又一次開幕了。海澱的清河之洲公園開闢了茶館、書屋與咖啡廳。南苑森林濕地公園開啟小火車巡遊、音樂快閃,如果去得晚,連野餐墊都沒地方鋪……
為什麼有這麼多花樣呢?這當然跟市民的需求變化有關。遊客希望走幾百米就有便利店、移動售賣設施,走進公園也不只是想賞景,也希望認識植物、跑步健身、打卡社交。
公園究竟要怎麼運營,其實並沒有一定之規。但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跟記者講兩個原則:“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北京在鼓勵公園以各種形式運營起來,前提一定是保證生態性。應對生態造成嚴重侵害的活動一律禁止;大型活動後必須修復敏感脆弱區域;定期開展樹木補植和草坪輪休。同時,所有經營業態都應該圍繞大多數市民的需求,以服務提升為導向植入綠色消費。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