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4日文章,原題:抵禦消費降級寒風 中國二三線城市消費逆勢回暖 在中國一線城市消費表現被拉低之際,二線和三線城市的消費卻逆勢而上,成為拉動中國消費馬車的最新引擎。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零總額)同比增長3.7%,四大一線城市同期表現顯著低於全國均值。不過,在一線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區,絕大部分城市消費保持增長勢頭。據《聯合早報》統計,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劃分的31個二線城市中,除5個城市暫未公佈數據外,今年上半年共23個城市社零總額同比呈現增長。在35個三線城市中,除6個未公佈數據的,僅3個城市上半年社零總額下滑,其餘26個均上漲,漲幅達到或高於全國均值3.7%的有22個,超過5%的多達13個。其中,遼寧錦州社零總額增幅最大,達8.2%。
一線城市的消費下滑首先體現在高端商場的業績上。相反,在中國137個城市運營商場、廣泛佈局二三線城市的新城控股,過去半年租金收入逐月攀升。在社零總額中占比超過1/4的汽車消費,也出現明顯分化。北京、廣州、深圳6月汽車銷售增速分別下降13%、8.3%和3.2%。但汽車在中西部省份卻銷售火熱。6月份,四川省限額以上單位的汽車類零售額較上月增長18.6%,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59.2%。湖北上半年汽車零售額增長11.7%,新能源車增幅更是達到67.7%。
餐飲消費方面,1至7月北京餐飲業收入同比下降4.2%。上海一些高檔餐廳不得不推出價格較低的套餐。但在一些非一線城市,餐飲消費卻增勢迅猛。例如餐飲業競爭激烈的重慶,今年上半年,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1.9%,福州增長10.8%。
華僑銀行亞洲地區研究與策略主管謝棟銘受訪時分析,隨著中國推動製造業向高質量發展,主要集聚在大城市的金融、科技等行業光環褪去,遍佈二三線城市的製造業反而備受重視,分到更多蛋糕。因此,二三線城市消費上漲的背後,也反映出分配模式正在發生改變。
中國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在消費問題上的兩重景觀,也透露出面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外界需要以新眼光與更多元的標準來進行觀察。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