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一部講述中國霸道總裁愛上農村少女的微短劇讓27歲的印尼觀眾法茲亞深深著迷,她一口氣追完77集。法茲亞不會漢語,靠的是看英語字幕,但這絲毫不影響她的觀劇興致。法茲亞自認是中國微短劇的忠實粉絲,過去一年已觀看超過50部。像她這樣的海外劇迷近一兩年越來越多,是中國微短劇走向全球並逐步打開非華語市場的體現。
中國微短劇產業在2022年左右開始提速發展,憑藉土味、誇張的劇情收穫流量。隨著中國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並趨向飽和,越來越多業者近一兩年將目光投向海外,東南亞是它們重點拓展的市場之一。
中國微短劇在東南亞受青睞,離不開文化上的親近感,一些中國微短劇企業開始在泰國、菲律賓等國設立製作中心。不過業者指出,中國微短劇要真正滲透東南亞市場,仍面臨不小的挑戰,例如國情有別。業者得在文化差異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中國微短劇近一兩年大舉出海,被譽為“文化出海新三樣”(網劇、網遊、網文)之一,也受到中國媒體熱捧,被形容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新管道。
有學者認為,微短劇的輸出肯定有助提升外界對中國的認知,例如對道德感和正義感的追求、家庭觀以及職場理念方面,尤其是在東南亞這樣一個文化相近的地方。東南亞觀眾通過微短劇看到什麼樣的中國?印尼微短劇粉絲法茲亞表示:“自己因為看劇而對唐朝產生了興趣,戲裏的漢服很好看。”
還有學者表示,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息息相關。中國微短劇在東南亞興起,離不開中國和東南亞日益密切的經貿關係。土味短劇稱不上高大上,但當下仍在東南亞找到不小的共鳴。在學者看來,微短劇最突出的特色正是簡單、直白,甚至粗糙,雖然不容易出現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本,卻符合了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屬性。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