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企業正贏得“全球南方” 冷戰結束以來,富裕國家的企業巨頭一直是全球商業的主導力量。幾乎每個國家的消費者和工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美國、歐洲以及日本跨國公司的影響。隨著中國汽車、服裝等行業的企業以驚人的速度向海外擴張,一場新的商業競爭已經展開。戰場既不在中國,也不在富裕的世界,而是在快速增長的“全球南方”經濟體。
中國企業的擴張有兩種形式:一是通過全球化的供應鏈。去年,中國企業的對外綠地投資增長了兩倍,達到16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於在馬來西亞和摩洛哥等國建廠。
另外,較少引起注意的是,中國企業也在爭取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他地區的50億消費者。自2016年以來,中國上市公司在“全球南方”的銷售額翻了兩番,達到8000億美元,現在已超過在富裕國家的銷售。對於想要應對中國崛起的西方來說,這裡面有一些教訓。
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部分原因是中國國內競爭激烈。從印尼到奈及利亞等地,中國企業正在削弱西方跨國公司在當地的主導地位。電子公司傳音生產了非洲人購買的一半智慧手機。邁瑞公司是拉丁美洲病人監護系統的主要供應商。中國的電動汽車和風電設備製造商也正在發展中國家擴張。
然而,中國擴張的具體形式是西方和中國政府政策的結果。隨著富裕國家設置貿易壁壘,將包括光伏和電動汽車在內的中國商品拒之門外,一些中國企業試圖通過將生產轉移到“全球南方”規避限制。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本身的銷售也變得更具吸引力。中國政府努力與“全球南方”發展外交關係,特別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投資,使這些公司的發展道路更加順暢。隨著西方國家注意力轉向內部,中國與新興世界其他國家的距離拉近了。
在全球化經歷波折之際,這給政策制定者上了重要的一課:貿易可以帶來特別大的利益。便宜、創新和綠色產品的選擇範圍更廣,數十億人的生活將因此得到改善。100美元的智慧手機讓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人能通過指尖獲得互聯網提供的所有知識和服務。價格低廉的醫療設備將挽救無數人的生命。便宜的氣候友好型技術,使發展中國家更有可能在變富和人口增長的同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另一個經驗教訓是:保護老牌的西方跨國公司,使其不受競爭影響的代價是多麼高昂。中國國內競爭意味著,中國企業已經掌握了為低收入消費者生產商品的訣竅,而西方企業從未做到這一點。中國企業如今處於電動汽車和電池的最前沿,而這些恰恰是富裕國家政府在國內寵護的產業。認為中國品牌缺乏全球吸引力的看法已被希音等公司打破。中國公司在“全球南方”的銷售額已超過了日本跨國企業。照目前的趨勢,到2030年,它們將超過歐洲企業,與美國企業平起平坐。
多年來,美國和日本的跨國公司看到了培訓當地員工和傳授技術的好處,它們尋求靠近終端市場,降低成本,避免憤怒的當地人反對。同樣,中國企業也會看到在新興市場紮根的好處。正如20世紀末更緊密的商業聯繫增強了美國和日本的軟實力一樣,中國也可能在“全球南方”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幾十年來,西方一直是最積極的全球化宣導者。現在,西方決定向內轉,避免自己受到中國競爭的衝擊,其後果需要數年才能完全明朗。但世界並沒有停滯不前。長期以來,西方跨國企業一直是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主要推動者,也是開放的最大受益者。如今,它們正在世界上增長最快、人口最多的市場敗退。而中國已在收穫回報。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