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Andrea Shalal 報導 世界銀行週一報告稱,2023 年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降至 4350 億美元,為 2005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流入發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 3360 億美元,為 1996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報告稱,投資和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市場碎片化以及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風險,正在抑制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發展中國家,對發展努力構成威脅。
世界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艾漢·科斯在與報告一同發佈的聲明中表示:“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急劇下降,這應當敲響警鐘。扭轉這一放緩趨勢不僅是經濟上的當務之急,對於創造就業機會、實現持續增長以及達成更廣泛的發展目標而言也至關重要。”
該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和各國經濟衰退與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顯著惡化有關,且在經濟衰退到來之前,外國直接投資就開始走弱。報告稱,外國投資的減少使得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基礎設施缺口未能得到滿足”,同時削弱了消除全球貧困和應對緊迫的氣候變化需求的努力。
科塞表示,需要大膽推行國內改革以改善商業環境並擴大全球合作,這將促進跨境投資的增長。
該報告基於 2023 年(這是目前可獲取的最新數據)的數據指出,發展中經濟體應放寬近年來累積的限制措施,推動貿易一體化,並鼓勵更多人參與正規經濟活動。
它敦促各國攜手合作,確保外國直接投資流向那些投資需求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該銀行在下調其 2025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0.4 個百分點至 2.3% 一周後發布了這份報告,並警告稱,更高的關稅和加劇的不確定性對幾乎所有經濟體而言都是“重大阻力”。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英德米特·吉爾在聲明中表示,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減少是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這是貿易和投資限制措施氾濫的公共政策所直接導致的。
他說:“近年來,各國政府一直在忙於設置投資和貿易壁壘,而此時他們本應有意拆除這些壁壘。他們必須改掉這種壞習慣。”
世界銀行稱,過去十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年均接近 2 萬億美元,並補充說,數據顯示,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每增加 10%,平均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三年後可增長 0.3%。在制度更健全、非正規經濟規模更小、貿易更開放的國家,這一影響可能會大得多,達到 0.8%。
2023 年,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 2.3%,約為 2008 年峰值水準的一半。
報告稱,2000 年代期間,流入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迅速增長,在 2008 年達到頂峰,占典型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 5%,但此後有所下降。
該行表示,2020 年至 2024 年間,貿易增長也大幅放緩,降至 2000 年以來的最慢水準,而經濟不確定性則飆升至本世紀初以來的最高水準。
在 2012 至 2024 年期間,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三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共同獲得了將近一半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世行稱,過去十年間,發達經濟體在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中占比近 90%,其中約一半來自歐盟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