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一顆銅制的大心臟。自上世紀60年代電子產業開始發展以來,這一元素對於發展經濟至關重要。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銅的使用。其導電性、延展性、耐用性和耐腐蝕性皆高,使其成為當前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銅在歐盟、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以及美國均已被列為“關鍵礦產”。
國際銅業協會主席兼總裁胡安·伊格納西奧·迪亞斯表示:“從電報到手機和人工智慧,銅是諸多曾經被認為是科幻、而今很普遍的創新的核心。”銅是地球上導電性最好的幾種自然元素之一,其中只有銀的導電性比銅好。迪亞斯解釋說:“出於經濟原因,將貴金屬(銀)用於通用用途是不可行的。”這使得銅在一個將電氣化視為進步引擎的世界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專家路易士·哈內羅表示:“電力在我們今天使用的能源中占大約20%。”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在向清潔能源轉型以及交通和工業等關鍵行業電氣化的推動下,這一比例要增長至51%。哈內羅補充說:“因此,銅成為擴展電力系統的基本材料。”因而其需求不斷增長。
除了對於能源轉型至關重要外,銅還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柔韌性、導熱性和耐受性)在城市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樣,它對於5G網路和物聯網設備的進步也很重要。
全球經濟對這種金屬需求量很大,但滿足全球經濟的需求正成為一項日益嚴峻的挑戰。今年全球將消耗約2800萬噸銅。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3100萬,到本世紀中葉將超過5000萬。
未來對這種材料的需求有三分之一將來自經濟模式的變化,而這種材料的許多應用無法替代。這就是為什麼眾多專家預計全球供應與緊迫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
例如,標普全球指出,到這個十年中期,這一缺口將變得明顯,會給全球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帶來嚴重後果。在最消極的局面裡,到2035年缺口可能達到1000萬噸左右。一些人預計將出現缺口,而另一些人則預測會出現更大的採礦項目或擴大現有項目,特別是在拉丁美洲。世界40%的銅產量來自拉美,其中最多的是智利(占總產量的27%),其次是秘魯(10%)和墨西哥(3%)。
隨著銅礦床的開採,從礦井中提取礦變得越來越艱難和昂貴。礦業公司必須挖得更深,從而提高了機械、勞動力和能源成本。此外,較深的礦床通常銅純度較低,這需要更多的處理(更多的費用)。
在當前環境下,新開發銅礦也呈下降趨勢。標普全球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十年,全球範圍內僅發現了14個(儲量超過50萬噸的)礦床,再之前十年發現了75個礦床。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