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報導,儘管德國政府呼籲企業進入地緣政治風險較小的其他市場,大型汽車製造商等德企仍堅持在華投資。
德國央行向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在2024年第一季度達到24.8億歐元,第二季度升至48億歐元。這使得2024年上半年的直接投資總額達到73億歐元,而2023年全年僅為65億歐元。
就在一年之前,朔爾茨政府採取了德國有史以來首個“中國戰略”,其核心是歐洲最大經濟體需要對其與中國的關係“去風險”。
雖然朔爾茨堅稱他反對有關推動德國與中國“脫鉤”、完全切斷聯繫的想法,但他警告企業“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份對華戰略呼籲德國企業致力於供應鏈及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從而降低德國面對外部衝擊時的脆弱性。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也警告,歐盟各國企業對亞洲最大經濟體“去風險”。
歐盟內部聲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可能會給許多與中國有著廣泛且不斷加深聯繫的德國企業帶來災難性後果。它還可能切斷德國從化學品到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電池等各種產品生產所需的許多關鍵投入品和原材料的供應。在鈧和釔等稀土金屬方面,德國對進口中國產品的依賴程度尤其高。
利潤的再投資
專家表示,大部分投資都是在中國賺取的利潤的再投資。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去年德國企業在中國賺取的190億歐元利潤中,有一半以上被再投資於中國。
他們表示,德國直接投資的增加反映了大眾汽車等公司奉行的“在中國,為中國”的新戰略,旨在將更多生產轉移到它們最大的市場之一。
德國主要商業遊說團體德國工業聯合的中國問題專家弗裏多林•斯特拉克表示:“在疫情和蘇伊士運河堵塞期間,企業發現了許多瓶頸。他們決心通過本地化,在區域基礎上重組供應鏈,來降低供應鏈中的所有風險。尤其是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本地化。”
但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的德中貿易專家尤爾根•馬特斯警告稱,這一戰略最終將損及德國國內經濟。“我們的對華出口將會減少,更多東西將會由中國工人在中國生產。”
美國研究機構榮鼎諮詢分析師Danielle Goh表示,預計今年年內,德國對華投資都將保持“強勁勢頭”。大眾將投資25億歐元擴建其位於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寶馬(BMW)計畫投資25億歐元升級其“瀋陽生產基地”。
“最近5年裏,德國投資一直占到歐盟27國對華投資的一半以上,這些投資主要來自德國車企”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