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支那”一詞,很多中國人已經陌生了,其實時間沒過去多少年,然而過往屈辱的痕跡卻在一天天的淡化了。日本由“支那”到中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雖然只是一個辭彙的變化,但其中我們付出的努力,是一分不少的。
翻閱戰前日本出版的刊物,提到中國,無一不是用“支那”開頭的,比如“支那駐屯軍”、,比如“日支關係”,想想也是很過分,這種語氣裏的蔑視讓每個有血性的中華兒女,都感覺錐心疼痛。

被叫“支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中國成為戰勝國,日本投降後,特別是抗美援朝勝利之後,日本人再也不敢叫“支那”了,這次被日本出版物禁用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的,目前我們國家不能算十分強大,但比起戰時,地位的提升還是非常明顯的。
當時東北人民被日本稱為“滿洲人”,因為他們在那裏建立了偽滿洲國。估計“滿洲人”也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不再被提起。
從西漢開始,中日交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日本對中國的視角一直在變化,從西漢開始是仰視、唐朝恨不得趴在地上戰戰兢兢地討好,到北宋之後日本對中國開始平視,到清朝末年日本改為俯視。說起來倭人真正覺得中國人也不過如此,還是拜元世祖所賜。想當年元世祖去征討日本,結果卻狼狽的回來了,還差點回不來。讓日本覺得,中國人沒啥本事,沒他們想像得那麼厲害。

元世祖此去掉了一些日本粉後,朱元璋又把經驗值刷回來了。自從朱元璋怒斥小日本後,他們的氣焰下去不少,心裏對大明多了幾分敬意,覺得明朝不是元朝,明朝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再加上萬歷年間抗倭戰爭,讓日本人對明軍有了更多的畏懼之情。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開始對中國開啟蔑視模式,這一蔑視就長達半個多世紀,辱華的稱呼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習慣的。
清朝時期,日本對中華稱“清國”,到中華民國時期,日本人乾脆稱“支那”,很多地方開始洗白這一時期的屈辱史,說“支那”是China,也有地方說“支那”是“秦”,這樣根本說不通,看看小日本輕蔑的眼神,你真的相信他們充滿善意嗎?
日本當時向南京政府遞送外交照會,稱“支那共和國”,難道他不用官方稱呼,非得自己發明個詞,就是認為我們的秦人的後代?顯然不是。
那麼對日本,他們是怎麼稱呼的呢?他們說,日本是“日出之國”的意思,讓人笑掉大牙,他們認為中國是中央之國的意思,中國不配。日本繼續叫我們“支那”。
對於這一侮辱稱呼,北洋軍閥、國民政府選擇隱忍下來,因為當時中國太弱,無力抵抗。一九三零年,國民政府忍無可忍,下令說:“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日本終於不在正式公文裏叫“支那”了,而是稱“中華民國”。但私下裏仍然稱“支那”。
一九四五年,中國人民熱情高漲,而日本卻好似落水狗,風水輪回轉,中國以慘重的代價贏得勝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從這一刻起,“支那”這一稱呼終於死了。
日本新聞上出現了“中國軍隊”的正式稱號,但還有一些媒體仍然用“支那”,中國發現後,馬上用戰勝國的身份強行禁止,美國也介入,向日本政府發出命令。

日本發佈了通知,意思是虔誠改過,再不用“支那”一詞了。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刊物中消失,但因為戰後中國一直很貧困,日本對此不屑,口頭上依然稱“支那”,還說“我們是被美國打敗的。”日本根本不承認中國是戰勝國。
“支那”一詞真正消失,是抗美援朝後。當時美國輿論驚呆了,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敗績,因為他們沒想到中國會打敗美國。日本也被深深震驚了,他們回想中國過去的強大,重新產生了欽佩感,“中國”成了日本的口頭語。
“支那”只能從以往沒被銷毀的刊物中看見,對於戰後出生的日本人,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這一稱呼。
弱國沒有尊嚴,在這個充斥著強權的世界,誰不自強,誰就會被看輕。從“支那”到“中國”,變化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辭彙,更是經過許多軍民浴血奮戰後,爭取到的尊嚴。中國自此站起來了,在世界上,地位和形象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強大才是硬道理。自強不息的國家,永遠不會被看輕。
來源:歷史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