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玻利維亞和秘魯的交界處,有一處神秘的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這個海拔約3800米的淡水湖是南美洲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上面分佈著50多座可愛的島嶼,很多都有人居住。《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深入探索了這處桃源之地,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常住民烏魯斯人竟用蘆葦編了一個“浮動世界”。
成年後需學習制床
從秘魯庫斯科出發,記者乘坐旅遊巴士踏上前往的的喀喀湖的旅程。巴士緩緩駛出庫斯科,窗外的景色不斷變換——庫斯科的古城牆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連綿起伏的安第斯山脈。沿著蜿蜒的小道一路向前,穿過小鎮、行過教堂,記者在天黑之前抵達了的的喀喀湖岸邊城市普諾,並於次日清晨登上小船,開啟湖面上的搖曳之旅。
高海拔的的喀喀湖的陽光距離太陽更近,水面好像比天空還要藍。穿過一簇簇高高的蘆葦,記者看到了許多由金黃色蘆葦編成的小房子、輕巧精緻的船隻,那裏便是烏魯斯人的家。
這些金色的小房子是建在“漂浮島”上的。的的喀喀湖的湖邊生長著“托托拉”蘆葦,蘆葦中空,紮成捆後可以穩定浮在水面。烏魯斯人就從湖邊採集“托托拉”蘆葦,將其切割後編織成片,層層疊加,形成厚度約1.5米、具有足夠浮力的小島嶼。
“漂浮島”建成後人們並非就一勞永逸,下層的蘆葦會隨著時間腐爛,因而居民需要定期更新蘆葦層,以保持島嶼結構穩固。
為避免“自己隨波逐流”,烏魯斯人會用錨來固定“漂浮島”。他們還會將幾個小島連在一起,形成類似小村落的結構,方便交流的同時提高安全性。
踏上小島,記者感覺自己好像踩在了雲朵上,腳下的蘆葦柔軟而有彈性,隨著記者移動發出“吱吱”聲。
近距離觀察,發現烏魯斯人生活的一切都離不開蘆葦——房屋、床鋪、船隻,甚至一些日常用品,都由蘆葦編織而成,
走進一間房屋,牆壁和屋頂是用乾燥蘆葦層層疊加而成的,屋內的床鋪也是用蘆葦編制的。當地人告訴記者,每一個烏魯斯人成年後都需要學習制床。在制床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將蘆葦捆紮平整,並在蘆葦中間放置硬板支撐,以防蘆葦因重壓過度彎曲甚至斷裂,這種床既結實又舒適,非常實用。
乘蘆葦船出行捕魚
“漂浮島”周邊停靠著大大小小的金色蘆葦船,它們是烏魯斯人出行的工具。蘆葦船大多兩頭尖中間寬,類似於中國的龍船,其承載力取決於捆綁蘆葦的數量,大一點的可以載數十人,不過需要裝上發動機用。小一點的船承載量較小,需船上人自己劃槳,最小的船僅供一人使用。烏魯斯人通常使用僅供一兩人乘坐的小型船,並在船上擠出大部分空間存放漁獲。
被群山環抱,湖水平滑如鏡,微風習習,蘆葦輕輕搖曳,不時有小船從蘆葦蕩中穿出,穿著五顏六色民族服裝的烏魯斯人收穫頗豐。他們乘著這種兩頭尖翹、輕巧靈便的草船穿行於湖光山色之中,成為這片大自然中最鮮活的存在。
在“漂浮島”上,時間仿佛會變慢,烏魯斯人保持著他們古老而獨特的生活方式,與世無爭,與自然和諧共存。很多烏魯斯孩童在島上長大成人,步入婚姻殿堂前,長輩會為他們建造新居——一座同樣漂浮在水面的島嶼。新居與長輩的島嶼之間有一個捆結點,如果家庭關係出現問題,就解開這個結,小島便可隨波逐流,送人們到其他地方去生活。
推出遊船和民宿
據歷史記載,烏魯斯人的祖輩曾為躲避侵略和戰亂,逃到的的喀喀湖擇“蘆”而居。此後,烏魯斯人就紮根於此,他們以捕魚為生,在島上種植蔬菜、飼養家禽,世世代代傳承蘆葦制物的手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烏魯斯人也與時俱進,在“漂浮島”上引進現代技術。一些島嶼安裝了太陽能板,島民用上了電燈、電視等現代便利設施,有的島嶼還安裝了社區廣播站。
旅遊業的發展無疑為烏魯斯人帶來了新的經濟機會,“漂浮島”的神秘生活也一點點向世人揭開面紗。在這個金黃的浮動世界,遊客可以體驗烏魯斯人的傳統生活,學習編織蘆葦,品嘗烏魯斯人的傳統食物,參與烏魯斯人的日常活動,如捕魚等。
傍晚時分,烏魯斯人還會為遊客表演傳統的舞蹈,這些表演充滿節奏感和生命力,讓人感歎烏魯斯文化的魅力。不少遊客會換上烏魯斯人的傳統服飾,以更深入地感受當地文化。為了吸引遊客,烏魯斯人還推出了遊船服務以及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漂浮島”上也出現了為遊客提供服務的餐廳和民宿。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