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發佈會上,《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向社會發佈。
規劃提出了近期(2027年)、中期(2030年)和遠期目標(2035年)。到2035年的規劃目標是,全面建成北京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深度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建成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突出展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規劃構建了價值體系、保護體系、傳承體系、實施體系,總結凝練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四大價值主題。規劃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明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要點,完善保護體系,創新傳承路徑,完善保護實施機制,並與國家重大戰略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規劃相銜接。
針對規劃,北京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陳偉在解讀中指出,北京將構建歷史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充分發揮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優勢,在加大歷史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中展現新作為。
關注1 為何保護
北京是千年古都、首善之都、大國之都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牛銳對規劃進行了詳細解讀,全面闡述了保護傳承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未來路徑與方式。
為何保護?牛銳表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北京獨特的地理格局與地質特徵,是東亞地區早期人地關係的傑出見證;北京是中國古代城市營建的集大成者,是見證中華文明賡續的千年古都;北京是近現代中國政體轉制的偉大見證,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首善之都;北京見證了歐亞大陸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與融合,是多元交流開放包容的大國之都。與國際同時期國都相比,北京是禮制式都城規劃思想的典範,代表東方文明的最高成就。
如何保護北京歷史文化遺產?規劃提出,要構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強化系統保護,築牢資源本底,並針對性地提出了四方面的具體內容。
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保護名錄管理,完善保護對象體系,明確重點保護內容,動態管理保護名錄。
要推進全面系統保護,加強不同時期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區域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加強遺存本體與自然人文環境的整體保護。
要統籌協調規劃管控,強化國土空間規劃與保護傳承要求的管理銜接,妥善處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控制範圍與“三區三線”的關係,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要明確保護傳承空間格局,確立歷史文化遺產“兩山一灣、兩區兩軸、三帶多片”的總體空間格局特徵,明確不同特徵空間保護要求,統籌保護傳承重點片區保護發展。
關注2 怎麼傳承
構建傳承體系 弘揚中華文化
關於“怎麼傳承”,規劃也給出了答案。
規劃提出,要構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弘揚中華文化。第一要深化價值的挖掘闡釋,助力建設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北京篇章,深入闡發首都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征程。第二是加大在城鄉建設中的文化傳承力度,保護傳承好古都空間格局、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間,切實加強城市更新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第三是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構建以價值為核心的保護利用體系,加大建築類文化遺產的開放力度,改善街區類文化遺產的人居環境,加強遺址類文化遺產的價值闡釋,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型大小,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助力城鄉可持續發展、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第四是促進歷史文化的創新弘揚,提升歷史文化展示水準,強化文化教育體系,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豐富歷史文化供給內容和形式,推動北京歷史文化走向世界。第五是加強京津冀歷史文化遺產協同保護,建立協同保護機制,完善京津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牛銳說,規劃還明確了要著力完善實施體系。即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統籌協調和規劃傳導,推動多方參與,加強監督檢查。同時,完善保障機制,健全配套政策體系,加強資金保障,推進數位化賦能,建立安全應急管理機制。以及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案庫建設,圍繞政策堵點、實施難點、問題痛點開展試點工作,及時推廣應用試點示範專案經驗。
關注3 重點工作
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及實施
牛銳透露,下一步將在落實“保護第一”上下功夫。重點加強老城、三山五園、“兩軸”、三條文化帶等的整體保護。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加強歷史建築、傳統村落、歷史名園、傳統地名等歷史文化資源的普查、名錄動態管理,展現首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形成首都當代重大建設工程名錄。尤其要深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進一步銜接,研究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全面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及實施。
牛銳稱,要在做好傳承利用上下功夫,以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為重點,用好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高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準,比如,將健全核心區文物騰退保護利用政策機制,做好已騰退文物空間的活化利用,打造城市會客廳。深化文化遺產的開放利用機制,與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文旅消費等有機結合起來,豐富高品質文化供給。加強遺址遺跡考古與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相結合。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三條文化帶品質提升。建設好大紅門博物館群。最後,還要在健全工作機制上下功夫。
陳偉則表示,北京將構建歷史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具體包括推動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和保護督察制度,加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抓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和首都革命文物等遺產資源,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工業遺存保護,創新開展老字型大小和非遺保護利用,促進文化遺產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轉型升級。
聚焦
市住建委:
加快出臺核心區平房院落保護更新有關意見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馬綮鴻透露,在出臺《北京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試行)》的基礎上,市住建委還在加緊修訂《居住社區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啟動近現代公共建築類、工業遺產類及其他建築物構築物類歷史建築修繕標準編制工作。編制組對近300棟歷史建築進行了現場踏勘、調研,並通過分類整理、分析,形成了初步調研報告,提出了三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要求,2025年,將繼續推進各類歷史建築修繕標準編制工作,力爭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四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編制。市住建委還將結合規劃有關要求,加快研究出臺加強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保護更新的有關意見,加大全域整院退租工作力度。同時,儘快形成完備的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市文旅局:
挖掘京味內涵 做熱中軸線非遺遊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振濤表示,市文化和旅遊局將加快制定《北京中軸線旅遊服務管理規劃》,傳承古都文化,做好中軸線世界遺產遊。延續老城煙火,做優中軸線休閒旅居遊。挖掘京味內涵,做熱中軸線非遺遊。梳理中軸線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推出多樣化的“非遺+旅遊”中軸線生活體驗產品,讓遊客感受有溫度的中軸線、有京味特色的本地生活。還將主推“大戲看北京”,做火中軸線演藝遊。探索在永定門城樓打造中軸線沉浸式數字光影秀,聯動中軸線區域各類演出場所、演藝新空間,主推“大戲看北京”品牌,打造“演藝之都”中軸線示範區。此外,將提升“北京禮物”,做旺中軸線購物遊。
市文物局:
推進北京歷史文化溯源研究與大遺址保護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白傑指出,市文物局將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引領文物系統性保護,著力推進北京歷史文化溯源研究與大遺址保護。如推動制定北京市長城保護條例,編制《北京市長城保護規劃》,指導編制國家級的長城重要點段規劃。加強圓明園遺址保護展示,實施盧溝橋保護修繕工程。加快推進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完成改造並重新開放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大葆臺西漢墓遺址),建成和開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對今年考古重大發現之一“金中都端禮門城門遺跡”以及“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等“考古北京”最新成果做好研究、保護和展示。實施北京歷史文化溯源工程等。
市園林綠化局:
進一步促進歷史名園的開放利用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沙海江表示,市園林局將落實規劃,繼續做好歷史名園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讓古樹名木“成網紅”,讓歷史名園“出圈兒”。將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密切溝通對接,啟動第二批歷史名園遴選工作。圍繞花園城市建設,在保護歷史名園景觀資源的同時,實現從單一“園景”向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合的“場景”轉變,在滿足保護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促進歷史名園的開放利用,建設科普基地,傳承特色文化,引導市民文明遊園,拓展文商體旅融合發展,助力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