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AI眼鏡正越來越受關注。尤其是,2024年Ray-Ban和Meta聯名推出的AI眼鏡以破百萬臺的銷量造就爆款後,這一細分賽道的熱度迅速攀升。在一級市場,華為、小米等眾多大廠已爭相佈局,不少中小科技公司也全力以赴,傳統眼鏡企業則紛紛轉型踏入新賽道。二級市場方面,博士眼鏡、明月鏡片等個股受到資金追捧,股價均大幅上漲。
近日,記者走進AI眼鏡創業公司,試戴多款AI眼鏡,並採訪了多位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全面展示創業者、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於AI眼鏡的切身感受和看法,嘗試以不同的視角完善AI眼鏡的投資圖譜。
1 “百鏡”大戰一觸即發
2025年,被業內視為AI眼鏡“元年”。隨著全球科技公司紛紛入局,一場“百鏡”大戰一觸即發。
去年,Ray-Ban和Meta聯名推出的第二代AI眼鏡在全球銷量超百萬臺,讓整個科技行業看到了AI眼鏡市場的巨大潛力。在中國國內,華為、小米、位元組跳動等科技巨頭,以及閃極科技、影目科技等中小科技公司紛紛加碼佈局AI眼鏡賽道,傳統眼鏡企業也瞅準時機果斷向這一賽道轉型。一時間,大大小小的品牌方接連發佈新品,“百鏡”大戰的盛況呼之欲出。
“根據相關數據,傳統眼鏡全年出貨超過10億副。由於之前沒有很強的晶片和AI能力,用戶沒有購買智能眼鏡的欲望,現在我們賦予眼鏡更大的使用價值之後,可以推動整個傳統眼鏡行業的升級換代。”智能眼鏡創業公司閃極科技CEO張波表示。該公司早在2023年就切入了AI眼鏡市場,並於次年推出第一代產品“閃極拍拍鏡”。
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上的AI眼鏡售價為999元至4000元不等。其中,閃極科技的AI眼鏡零售價為1499元,共創版價格為999元;雷鳥的AI拍攝眼鏡定價為1799元;影目科技的INMO GO2售價為3999元。
據行業人士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已有近50款智能眼鏡。除了上述科技公司,LOHO、雷朋、博士眼鏡等眾多傳統眼鏡廠商則以管道合作方的身份切入了AI眼鏡賽道。各家公司為了提高市場銷量,增加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度,難免打起了價格戰,這也令AI眼鏡價格的下探趨勢頗為明顯。
國泰智享科技基金經理於騰達表示,2025年市場有機會看到小米、三星、位元組跳動等行業巨頭推出自己的AI眼鏡,整個行業或將進入“百鏡”大戰的局面。這些廠商憑藉原有的硬體實力、長期沉澱的品牌、較強的管道和客戶黏性,有望推動AI眼鏡持續出圈,成為更加主流的數碼品類。
張波認為,未來科技企業與眼鏡企業的跨界合作,會成為一個行業常態。“眼鏡是一個很古老的行業,光學、配鏡、售後有一整套體系。另外,眼鏡還有時尚屬性,其品牌調性和客群覆蓋也彰顯價值。未來真正有實力和有想法的公司,大多會找一兩家頭部的眼鏡品牌去合作。”
2 大模型開源加速AI眼鏡迭代
2025年,隨著DeepSeek大模型的開源,在“AI+產業”的新敘事邏輯下,AI眼鏡也被資本市場認為是最具備想像空間和最容易放量的產業之一。
於騰達表示,算力與大模型不斷發展,正深刻重構AI眼鏡的底層技術架構和應用場景。多模態大模型的即時交互能力,需要雲端與邊緣端的協同計算,這直接推動AI眼鏡在硬體設計、交互模式和應用生態層面的變革。
“DeepSeek以低成本訓練+開源模式,讓大家看到了低成本部署最領先推理模型的可能。開源模型讓企業在本地或雲側自行部署的難度大幅降低,從而帶來AI應用側爆發的可能。”於騰達說。
中歐智能製造混合基金基金經理邵潔表示,早在2014~2015年,AR眼鏡便已出現,但當時因晶片功耗、光學技術、電池技術及整機製造技術等受到條件限制,行業發展較為緩慢。近十年間,電子行業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對能便捷操作的輕量化產品的接受度也提高了。AI的發展無疑推動了該行業,以語音交互作為新的輸入輸出方式,促使終端產品不斷變革。目前,AR眼鏡與AI交互高度契合,在視頻和語音輸入輸出方面更為便利。
“AI大模型等技術不斷發展,讓AI眼鏡的人機交互更自然流暢,如用戶可通過語音、手勢、眼神等對眼鏡進行便捷操作。另外,AI眼鏡還能實現更多實用功能,像物體識別、即時翻譯、導航、健康監測等。”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田嘯認為,AI大模型將極大增強智能眼鏡的使用功能。
德邦基金研究員李薇依認為,市場上已有的AR眼鏡和VR眼鏡,為AI眼鏡的發展奠定了很多的軟硬體基礎。隨著算力提升、大模型迭代和硬體解決方案更迭,AI眼鏡的生態有望獲得顯著改善。
在創業者張波看來,深層次大模型推出後,可以讓機器理解人的語言和畫面,交互方式革新,AI照進了現實。以前通過鍵盤、滑鼠溝通,現在則可以通過說話和圖像讓機器理解人的意圖,全天候佩戴的智能眼鏡無疑能夠讓人們體驗到AI的增強。
儘管大模型快速運用到端側難度很大,但它成本很低,可以針對眼鏡用戶的使用場景需求去蒸餾和定向開發一個更小的模型。”張波表示,大模型成本降低後,伺服器成本和算力成本也相應降低,運營壓力就更小,DeepSeek在節約成本和促進模型敏捷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但是落地還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
“智能眼鏡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讓更多用戶廣泛地接受它的產品形態,每天戴著錄一些內容上傳給模型,這還需要對用戶進行培育,隨後才是解決模型訓練的問題。”張波坦言。
3 AI眼鏡行業尚處發展初期階段
記者體驗多款AI眼鏡後發現,續航短、重量大、長時間佩戴引發不適等問題普遍存在。
“如果僅將AI眼鏡用於拍照和音樂播放,牌桌上的玩家,不管手機大廠、互聯網企業還是創業團隊,一兩年內大家都可以做到80分以上的水準,最後20分就是各顯神通。”對於AI眼鏡的進化迭代,張波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十足的信心。
據於騰達介紹,之前中國國內多數AI眼鏡產品不具備拍攝能力,僅屬於音頻眼鏡,也沒有接入真正意義上的AI大模型,因此也難以形成爆款產品。不過,202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國內廠商推出新品時開始注重第一視角拍攝與AI大模型能力,行業中開始出現了一些熱點產品。未來,隨著更多消費電子巨頭+大模型巨頭下場佈局,預計巨頭公司和知名產品會逐步出現,目前行業正處在發生變化的初期階段。
“部分產品存在佩戴舒適度差、功能穩定性不足、交互體驗不流暢等問題,影響了用戶口碑和市場推廣,而且市場上部分AI眼鏡產品在功能和設計上缺乏差異化,難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田嘯同樣認為,目前AI眼鏡的功能還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剛需,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其並非生活必需品,購買意願不強。
同樣使用過多款AI眼鏡的富榮基金研究員毛運宏表示,AI眼鏡目前的主要痛點是,沒有提供超越手機的能力和邊界。不過,由於AI眼鏡能直接讓我們與所看到的世界進行交互,在顯示上具有先天的便利性,因此隨著大模型端側能力的不斷加強,相關的行業痛點將得到不斷的改善和解決。
毛運宏認為,目前中國國內已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AI眼鏡產品,但還未出現巨頭公司和知名產品,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這個行業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產品力的升級遠遠比短期的銷量和品牌認知度重要。AI大模型的出現,給這個行業帶來了重大技術進步,讓端側的產品變得更加智能。當它的智能水準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會帶來C端的放量,這也是現在各家廠商更加重視產品形態的原因。
4 AI眼鏡未來:“小而美”還是大賽道?
據研究機構Wellsenn XR預測,到2035年,AI眼鏡年銷量有望達14億副。
“全球每年銷售15億副框架眼鏡(近視鏡+太陽鏡),這些用戶都是AI眼鏡的潛在滲透目標,這是一個從量級上來看可以比肩智能手機的市場。”於騰達表示。
諾安基金科技組同樣認為,AI眼鏡是一個潛力巨大的藍海賽道,儘管目前處於發展初期,市場規模仍較小,但預計2025~2026年全球銷量或有較大提升。隨著小米、位元組跳動、穀歌、蘋果等國內外眾多科技大廠入局,未來在產品創新、軟硬體適配完善以及Agents應用拓展的推動下,AI眼鏡有望出現類似2019~2020年AirPods那樣的爆款產品,行業規模也將迎來指數級增長。“我們認為,遠期AI眼鏡有望對標TWS耳機,再造一個上億部的終端體量。”
“如果AR或AI眼鏡市場出貨量達一億臺,有望形成數千億規模的市場,相關廠商利潤空間可觀。若到2030年該行業成本能降低近一半,行業的爆發就更值得期待。我們也會重點關注能切實滿足用戶需求的硬體創新,挖掘能獲取產業成長超額盈利的硬體領域。”邵潔表示。
田嘯表示,從目前來看,相較於傳統消費電子,AI眼鏡的市場規模較小,參與的企業數量相較於成熟行業也不算多,仍屬“小而美”的特質。不過,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其市場規模和影響力有快速擴大的趨勢,未來或會逐漸脫離單純的“小而美”範疇。
於騰達認為,當前,整個AI眼鏡賽道的投資更偏向於主題投資,尚未進入能對上市公司產生顯著的實質性業績貢獻階段,因此短期內投資者仍需保持理性。當然,長期來看,AI眼鏡的產業趨勢正在逐步形成,2025年是行業非常關鍵的一年,也是中國國產AI眼鏡的重要開端,從品牌到零組件都有很好的成長趨勢,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