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編制發佈《中國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中國軟體產業歷經了40多年的積澱和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全社會生產效率提升的強大動力引擎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軟體定義萬物”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
當前,中國軟體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軟體產業保持穩步增長態勢,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2023年,中國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總體收入從3.06萬億元增長至12.32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6%。2023年中國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3.8萬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123258億元,軟體業利潤總額達14591億元。軟體行業收入占中國GDP的比重達到9.8%,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日益顯現。
2023年以來,全球大模型的快速崛起標誌著人工智慧技術邁向嶄新階段,中國在人工智慧大模型領域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產業化應用的落地進程也在加速推進。從軟體產業的發展視角來看,大模型的引入為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新動力。在行業賦能方面,人工智慧、大模型等創新技術將深入拓展AR/VR、元宇宙、智能機器人、模型即服務(MaaS)等前沿產業的應用場景,推動傳統行業向智能化、數位化方向邁進。
此外,開源生態日益完善,創新活力持續提升。中國開源軟體市場需求旺盛,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中國國產基礎軟體、應用軟體等產品性能顯著提升,逐漸得到中國國內中高端市場的認可。中國國內開源社區活躍度持續提升,開發者和貢獻者數量顯著增長,企業參與度不斷加深。
報告指出,中國軟體產業進入量變到質變的高速發展週期。未來5~10年,中國軟體行業將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軟體產業規模也有望保持12%~15%的年複合增長率。中國軟協預測,到2025年,中國軟體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5萬億元大關,預計到2028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20萬億元大關。
報告認為,中國軟體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新的機遇與挑戰,數位化轉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未來3~5年中國數位化轉型將產生5萬億~10萬億元的市場需求,將為中國軟體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將進一步推動軟體行業向更高層次邁進,使得軟體開發的過程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有效降低開發門檻,提高開發效率,為軟體行業的創新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開源成為軟體技術和產業創新主導範式,未來隨著開源文化的不斷演進和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開源模式將在軟體技術和產業創新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對於影響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因素,報告指出,一是軟體根技術成為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軟體根技術是構建高質量軟體系統的基礎底座,對於提升軟體產業的整體水準和競爭力至關重要。二是技術創新成為價值增長的新引擎,技術創新對於軟體企業至關重要,軟體企業只有通過創新,構建起強大的技術儲備,才能推動企業自身全面、持續、健康發展。三是高端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源,預計到2025年,中國高素質軟體人才缺口將超過100萬。四是數字經濟成為產業發展的倍增器,軟體產業作為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支撐,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日益緊密,不僅拓展了軟體產業的應用領域,也提升了軟體產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五是政策環境為高質量發展護航,穩定的政策環境為軟體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全面、多層次的保障與支持。
同時,報告也指出,軟體產品化發展之路仍任重道遠,中國國內軟體市場中專案制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但向標準化、產品化的轉型正在逐漸成為行業共識。軟體價值未得到市場認可與體現,軟體企業在開發和推廣軟體產品時,通常將軟體與硬體綁定銷售,而非將軟體以獨立的產品進行銷售。中國國產軟體亟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軟體產品的形態和功能在不斷發生演變,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侵權行為更加隱蔽和難以追蹤,使得軟體知識產權保護變得更加困難。
來源:人民郵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