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5日,聯合國旅遊組織公佈2024年世界“最佳旅遊鄉村”,中國湖南十八洞村、安徽小崗村、浙江溪頭村、雲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山東煙墩角村、四川桃坪村等7個鄉村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8個鄉村,入選總數增至15個,位列世界第一。這些世界“最佳旅遊鄉村”,成為向世界講述中國鄉村故事的重要窗口。
聯合國旅遊組織自2021年起發起“最佳旅遊鄉村”評選,旨在促進旅遊在重視和保護鄉村及其相關景觀、知識體系、生態和文化多樣性、本土價值觀和活動以及美食方面的作用。中國鄉村孕育了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鄉村走上國際舞臺,以獨特魅力展現中華文明之美和新時代發展的勃勃生機。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在中國鄉村代代延續。首批入選世界“最佳旅遊鄉村”的浙江餘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了從“賣石頭”“賣資源”向“賣風景”“賣生態”的過渡。這也是對鄉村傳統生態觀念的傳承和發展。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鄉規民約成為中國傳統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規範體系。如今,新時代的鄉規民約既植根鄉土,又有創新,成為涵養文明新鄉風的重要力量。今年入選的浙江溪頭村通過“露天曬賬建信任”“黨建引領民眾創”等舉措,團結村民拆違建、複生態、興技藝,夯實了鄉村組織建設的文化根基。今年入選的雲南阿者科村,則通過訂立“村民不得私自以拍照問路等名義向遊客收費”“村內兒童不得糾纏遊客索要財物”“村民不得協助遊客逃票”等村規民約,並由村民負責景區內梯田的維護等,引導村民逐漸形成自覺維護文化傳統的理念和習慣。
中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還蘊含著賦能鄉村社會基層善治的密碼。
鄰里互助、仁善道義等在促進村民團結、矛盾調解、家風傳承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2023年入選的浙江下薑村扎實推進“五治融合”,創新工作辦法,製作漫畫折頁版《下薑村規民約十條》,提煉傳承600多年的《薑氏宗譜》,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鄉村的行業協會、民間調解隊、村民文藝組織、老人協會等不僅在合理分配收益、踐行社會責任、實現商業向善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還能有效調動村民的積極性。2021年入選的安徽西遞村,在《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保護規劃》等指引下,依託“徽州三雕”“徽州楹聯匾額”“餘香石笛製作技藝”等非遺資源,創新“五類”研學旅遊產品,發揮“徽州祠祭”、鄉賢等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古建築可持續保護利用。
如今,鄉村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服務村民走向城鄉共用,下一步應凝聚村民、專家、文藝工作者、社會企業家等多方力量,建設鄉村文化教育基地,為城鄉融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積蓄力量。
架起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之間的橋樑
文化為魂。近年來,如何實現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信心和創造力,架起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之間的橋樑,助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備受各界關注。入選“最佳旅遊鄉村”的村莊皆作出了有益探索。
精准扶貧理念提出地——湖南十八洞村引入市場主體,發展苗繡、民宿、特色農產品等農文旅融合產業,發掘傳統文化的市場價值,激發村民自覺保護村莊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並通過沉浸式、互動式、創意式的傳播方式,打造符合年輕群體的個性化消費場景和文化產品。
發展鄉村產業也需注意契合傳統文化生態,並進行保護性開發。例如,今年入選的山東煙墩角村,設置低端投資的警示燈、分類管理的指示燈、優質專案的通行燈,引導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入選的安徽小崗村,作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首創地,通過發掘改革創新精神、農村耕讀文化,開展紅色文化研學、生態保育等產業,推動區域產業轉型發展。
推動中國鄉村文化與世界對話
中國鄉村孕育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道德秩序觀念,可建立鄉村文化研究智庫、學會、論壇,加強鄉村文化體系性研究。2022年入選的廣西大寨村,巧用梯田“金飯碗”,既種風景,又種錢景,還與老撾象龍村結成友好村,向自然環境類似的國外鄉村傳播中國經驗。
浙江餘村、湖南十八洞村均獲得“最佳旅遊鄉村”殊榮,向世界展示中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筆者建議,可以選取一批典型鄉村,邀請國際遊客、國外留學生、外國網紅實地體驗中國“rural walk”,感受鄉村發展成就。2023年入選的江西篁嶺村,成功打造出“曬秋”這一鄉愁符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和曬秋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將木雕、石雕、甲路紙傘等非遺與曬秋文化有機結合,舉辦國際旅遊名村村長大會,推動篁嶺的鄉村文化與世界對話。
鄉村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筆者建議可創建鄉村文明國際高峰論壇、區域性合作網絡、聯合科考和研究專案、學術聯盟等國際對話平臺,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探索鄉村發展之道。透過中國鄉村這扇窗,對外講好中國鄉村發展故事,為環境保護、生態永續、城鄉均衡等全人類共同議題貢獻中國方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