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協作機械臂售價2萬元以下,繼工業機器人之後,在國內發展不過十年時間的協作機器人也進入了價格戰。日前,協作機器人鼻祖、丹麥機器人企業優傲機器人(UR)對外宣佈,為提高機器人成本和價格競爭力,該公司在中國建立生產能力。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所長盧瀚宸對澎湃科技表示,協作機器人國產化率充分,外部環境導致需求收縮,內資客戶對於價格的導向過於明顯,加劇供應商價格戰,國產廠商以粗暴直接的方式爭奪市場形成存量競爭。但內卷的本質是產品同質化,在技術方面沒有形成代差。
與協作機器人不同,近兩年興起的人形機器人賽道由於產品尚未規模化,價格戰還沒出現,但“內卷”依然存在,只不過卷的是融資、品牌和供應商。盧瀚宸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於百花爭鳴階段,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未來僅有少數廠商能夠存活。2025年,收斂是一個重要關鍵字,企業不能無限擴散,而是要收斂自己的能力和投入,聚焦具體場景和落地應用。而協作機器人出清的閥門已經打開。
機器人廠商以簡單粗暴的價格戰來爭奪市場形成存量競爭。
“內卷本質是同質化”
從2008年優傲機器人推出全球首台商用協作機器人,到2014年中國廠商陸陸續續開發出各類協作機器人產品,如今協作機器人已進入產業化進程中,協作機器人的市場化教育基本完成,能夠滿足諸多行業的應用需求,國產化率已接近90%。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告訴澎湃科技,協作機器人行業內卷,很大程度上正是在國產化率充分的前提下,外部環境導致需求收縮,外資客戶、中外合資客戶的訂單更多轉為內資客戶,內資客戶對於價格的導向過於明顯,加劇供應商價格戰,國產廠商以這類簡單粗暴的方式爭奪市場形成存量競爭。
一位協作機器人企業創始人此前對澎湃科技表示,相比去年,今年機器人行業內卷更是“走火入魔”。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一臺協作機械臂售價2萬元以下,“市場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很多銷售價格實際上已經低於產品的材料價格了。”他表示,極致的價格內卷會犧牲產品品質和行業創新能力,最終反噬用戶。
“在諸多細分賽道中,只要國產化率比較充分,結果就是內卷化程度更深,大部分廠商可能都還沒有真正通過這個產品掙到錢,就開始打價格戰,這是比較尷尬的事情。”盧瀚宸認為,內卷的本質是產品同質化,在技術方面沒有形成代差。國產協作機器人與國外相比沒有形成突出的技術差距,中國廠商也擅長以價格抹平技術上的差距,“在中國市場用這種方式行得通,但要出海就行不通了。從長遠來看,必須回歸產品本身、回到品牌、回到服務。”
談及協作機器人行業的內卷,優傲全球首席商務官Stacey Moser說,不只是在中國,全球競爭在加速。競爭有助於推動市場進一步增長,有競爭證明技術有應用前景,競爭能夠拓寬協作機器人應用範圍。
人形機器人“卷”供應商
相對於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階段不同。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不能以“內卷”一言蔽之。
盧瀚宸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熱鬧、玩家眾多,有賴於國內供應商,人形機器人的綜合成本下降較快。但中國市場尚沒有一家企業在產業化應用中實現閉環,人形機器人行業尚未實現產業落地。“相當於還沒有真正實現規模化,就開始已經開卷成本了。”他認為,當前行業處於“焦灼”狀態,如果說“卷”,“卷”的也是融資、品牌、供應商,卷的是人形機器人視頻製作,“這對產業價值的體現可能不太明顯,不能說沒有價值,但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層面。”
國產人形機器人企業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現階段,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還遠稱不上內卷,內卷是指市場惡性競爭,與掃地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不同,人形機器人產業現階段並不是成熟行業,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公司近兩年成立,產品處於demo階段,現階段聚焦的是尋求落地應用場景,這更像是一種有助於技術成熟的良性“卷”。
該工作人員表示,購買人形機器人的客戶對產品的要求是能讓人形機器人自主幹活,無需遠程人為操控,在工廠生產時也不影響產線安全生產,即便人形機器人價格高,也有廠商願意買單,“並不是誰報的價格便宜,工廠就願意採購誰。”他坦言,人形機器人產品落地交付,也並不是單純靠技術,而在於要結合技術為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廠商更看重的是人形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價值,即能否最大程度替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廠商對人形機器人的考量還集中在自主化、智能程度上。“傳統工業機器人已經在該有的自動化領域發揮得非常好,對於人形機器人,廠商的要求還是集中在能否完成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產,這是人形最大的價值。”
2025年,收斂是行業關鍵字
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仍需時間。
盧瀚宸表示,目前業內在觀望海外人形機器人的落地進展,這無疑會對中國廠商造成較大影響,一旦海外人形機器人實現落地,中國廠商將何去何從,這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國內廠商更擅長硬體,模型與系統開發較為欠缺,歐美廠商會把更多精力聚焦在軟體和模型,這也是國內外機器人開發的主要差距,硬體和軟體本身是密不可分的。盧瀚宸表示,人形機器人能力的提升有賴於軟體能力的加強,高質量場景數據集會成為人形機器人落地的核心壁壘之一。
工業機器人研發及製造商上海捷勃特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耀此前在接受澎湃科技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機器人企業最終拼的是軟體,軟體早期投入大,但再生產成本低,未來工業大模型和AI演算法將決定製造生態系統智能化的上限。
此外,從生態鏈的角度來看,盧瀚宸表示,當前極少廠商有能力包攬整機、大模型、系統、應用等機器人行業所有業務,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明確定位是更重要的,“把硬體做得足夠好、足夠高端、足夠性價比,也是一個好定位。”對於人形機器人行業來說,2025年,“收斂”是一個關鍵字。盧瀚宸認為,企業不能無限擴散,而是要收斂自己的能力和投入,聚焦具體場景和落地應用。
人形機器人就像早年的造車新勢力。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於百花爭鳴階段,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未來僅有少數廠商能夠存活。“如果還能存在那麼多企業,就說明這個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盧瀚宸表示,而協作機器人出清的閥門已經打開。
蔣耀告訴記者,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機器人行業要正向競爭,性能和性價比要做到國際一流,要依靠技術創新、自研能力和資源調度整合,回避紅海,差異化競爭。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