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upantha Mukherjee 報導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自 2023 年以來一直在宣導“主權人工智慧”的理念。如今,歐洲開始傾聽並採取行動。
這一理念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每個地區的語言、知識、歷史和文化都各不相同,每個國家都需要開發並擁有自己的人工智慧。
上周,這家人工智能晶片製造商的首席執行官走訪了歐洲的主要首都——倫敦、巴黎和柏林,宣佈了一系列專案和合作,同時強調了該地區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匱乏。
在一個領導人愈發警惕該大陸對少數幾家美國科技公司依賴的地方,且在招致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憤怒之後,他的願景開始獲得支持。
黃仁勳週三在巴黎表示:“我們將在歐洲投入數十億美元……但歐洲需要迅速進入人工智慧領域。”
上周一,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宣佈投入 10 億英鎊(約合 13.5 億美元),以提升計算能力,在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中“成為人工智慧的創造者而非使用者”。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 VivaTech(全球最大的科技會議之一)上稱,建設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是“我們為主權而戰”。
在英偉達宣佈與德國電信合作在德國打造一個人工智慧雲平臺之後,德國總理弗裏德裏希·默爾茨稱這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在數字主權和經濟未來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歐洲在雲基礎設施方面落後於美國和中國,因為其雲基礎設施主要由微軟、亞馬遜和穀歌(字母表公司旗下)運營,而且只有像 Mistral 這樣的少數幾家規模較小的人工智慧公司能與美國的公司相抗衡。
“歐洲沒有理由不能擁有科技巨頭。”31 歲的 Mistral 首席執行官阿瑟·門施(Arthur Mensch)在 VivaTech 大會上的一個小組討論中說道,他坐在領導英偉達超過 30 年的黃仁勳身旁。
這是一個宏大的夢想。
超級工廠計畫揭曉
在法國,Mistral 已與英偉達合作建設一個數據中心,以提供本土替代方案來滿足歐洲企業的 AI 需求。
在第一階段,它將使用 18000 塊最新的英偉達人工智慧晶片,計畫在 2026 年擴展到多個地點。
今年 2 月,歐盟宣佈計畫斥資 200 億美元建造四座“人工智慧超級工廠”,以降低對美國企業的依賴。
一位歐盟官員告訴路透社,歐盟委員會已與黃仁勳取得聯繫,黃仁勳曾告知歐盟執行機構,他打算將部分晶片生產分配給歐洲的這些工廠。
英偉達公司被稱為圖形處理單元(GPU)的晶片對於從美國到日本、從印度到中東的各地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的建設至關重要。
在歐洲,推動主權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重塑科技格局,國內的雲服務提供商、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和晶片製造商有望從新的政府資金投入以及向區域內數據基礎設施的轉變中獲益。
英偉達還希望鞏固其人工智慧晶片的需求,確保即便各國尋求獨立自主,仍依賴其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
電力成本
這一推動並非沒有挑戰。
高昂的電費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可能會使數據中心的電力供應面臨壓力。數據中心目前占歐盟電力需求的 3%,但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預計其用電量在本十年將迅速增加。
Mistral 已籌集資金略超 10 億美元,正試圖成為歐洲本土的領軍企業,其資金規模僅為美國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或大型數據中心運營商一個月支出的一小部分。
凱捷集團(Capgemini)首席創新官帕斯卡爾·布裏爾(Pascal Brier)表示:“超大規模企業每季度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高達 100 億至 150 億美元。歐洲到底有誰能夠負擔得起呢?”凱捷集團是英偉達(Nvidia)和 Mistral 的合作夥伴。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做,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總會存在差距這一事實。
Mistral 推出了幾款人工智慧模型,這些模型被企業所使用,但企業往往會將它們與來自其他公司(如 OpenAI、Anthropic 和 Meta Platforms)的模型混在一起。
布裏爾說:“大多數時候,不是米斯特拉爾和其他人,而是米斯特拉爾和其餘的人。”
(1 美元 = 0.7393 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