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埃及歷史名城盧克索出發,向紅海一路東行,大約5個小時後抵達庫塞爾。這座古城似乎被時光遺忘,在紅海的懷抱中沉睡千年。
庫塞爾是埃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已有近5000年的人類居住歷史。這座沿海城市處在連接非洲和亞洲的重要貿易航線上,曾有“白色港口”之稱。7世紀開始,這裏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重要貿易站,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印度洋的香料、珍珠等商品在此中轉、交換。因坐落在內陸朝聖者前往麥加的最短路線上,阿拉伯人將這座城市命名為“庫塞爾”,意為“短途”。19世紀中葉,隨著蘇伊士鐵路和蘇伊士運河的先後修建,庫塞爾的港口逐漸沉寂。
漫步庫塞爾古城,彩繪木制的陽臺、用珊瑚磚砌成的古老建築、海邊古老的燈塔、小巷裏奔跑的孩子們……歲月賦予這片土地獨特的韻味。城市中的歷史遺跡和考古發現,為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證據。市中心以北約8公里,有一處古老港口的遺跡。考古學家們在港口遺址及周邊發現了大量中國瓷器、波斯陶器和阿拉伯銅器等,大部分中國文物的年代可追溯至12至18世紀。這些文物不僅證明了庫塞爾在古代貿易中的重要地位,還揭示了當時東西方經貿與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在當地一座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堡壘中,一個小型展覽上陳列的瓷碟吸引了我的目光。在這件16世紀的方形青花瓷碟上,中國工匠描繪了中式園林和山水風光,筆觸秀麗且富有東方韻味。看著展出的文物,我不禁想像一艘艘商船滿載絲綢、瓷器和茶葉從遙遠的東方駛來,在港口停靠,這些珍貴貨物隨後被運往歐洲,融入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
除了瓷器,展覽還展出一些古老的航海儀器和地圖,例如西元前15世紀進行海上貿易的船隻復原圖、描繪從東非海岸到印度洋的海上航線地圖等。古代航海家們憑藉勇敢和智慧,用簡單的儀器,抱持堅定的信念,在茫茫大海中開闢了一條通向遠方的道路。作為這條道路上的重要驛站,庫塞爾為航海家們提供了補給和休息的場所,被記錄在歷史中。
作為一個曾經繁華的貿易港口,如今的庫塞爾顯得有些寂寥。站在岸邊遠望,目之所及是寧靜的海面和幾艘停靠的漁船。時過境遷,這片土地上的人仍在守護庫塞爾的歷史文化,他們的努力讓人感動。
賈瓦哈裏是庫塞爾的一名歷史學家,他與庫塞爾遺跡保護中心合作,通過一系列活動宣傳當地音樂、建築、民俗等文化知識。以賽姆賽米亞琴為例,這是一種埃及傳統絃樂器,最初由貝都因人演奏,流行於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沿岸地區,2024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庫塞爾音樂人通過舉辦音樂會、文化節和婚禮等活動,將賽姆賽米亞琴的演奏技藝傳承下去。現在,我們也鼓勵孩子們學習演奏。”賈瓦哈裏說。
今年2月,埃及盧克索大學獨立孔子課堂的師生受邀來到庫塞爾,將書法、剪紙、中國結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介紹給當地居民。在聯誼活動上,大家深深陶醉於庫塞爾傳統音樂的美妙旋律。配合著埃及傳統舞蹈節奏,當地音樂家們忘情演奏的畫面令人難忘。賽姆賽米亞琴餘音悠揚,我仿佛聽到中阿兩大古老文明的對話與迴響。
賈瓦哈裏說,希望未來能夠線上上線下開展中文教學活動,讓更多年輕人走近中國文化,也吸引更多中國朋友來到這裏,因為“中國和阿拉伯文明之間千百年來互動不斷,這座古城的故事期待更多人來傾聽”。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